-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政策学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于中国的启示
社会政策学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于中国的启示林卡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南京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 所长一、导论:研究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的三维度在社会政策这一学科领域,中国学者的起步很晚。尽管在1930年代我国已有以“社会政策”为书名的译著出版,但其一直未能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不仅有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经济形态的问题。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研究,而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对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十分初步的阶段。,自1993年建立起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后,中国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立法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努力。在9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统筹为特征的社会保险模式,其覆盖面也由以往的国有企业职工扩展到所有签署劳动合同的城镇职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03)。与此同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从1999年起在全国推广。截至2006年8月,2229万人(人民网2006-10-19)。此外,各地政府也开始考虑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并在农村展开低保项目。
这些政策实践的推进,对于社会政策的研究者提出了新问题也为社会政策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2000年以来,一批以社会政策导论或概论为名的著述陆续出现。这些著作包括郑功成(2000),杨伟民(2004),关信平(2004),熊跃根(2005),庄华峰、杨钰侠、王先进(2005),谢志强、李慧英(2005)等主编的教材。,社会政策的研究已不仅仅停留于公共政策的分析和社会保障计划的运作问题,也扩展到诸如非政府组织、社区发展、女性主义等研究领域。目前社会政策研究的范围已从社会行政问题扩展到制度分析、比较研究、价值讨论和意识形态的论争,并正在进入一个更为广泛的理论视野。
随着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如何深化社会政策研究并使它成为一相对独立的学科,就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够社会组织、期刊和会议统计资料的汇总,而要关注该学科学科范式的形成和发展。库恩(2003)指出,一门学科的建立就在于学科“范式”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一门学科的成熟不仅仅取决于有多少组织的介入和多少资金的投入,而在于其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资金投入和政府的政策关注点会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则是确保该学科持续发展的前提。
要考察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学科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在此,范式指学科共识,即共同的规范、理论前提和基本观念。其次,学科发展也与该学科所反映的对象的状况相关。学科的发展是由实践的需求、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促成的客观地反映学科发展的历程和阶段,我们就要研究这门学科的生存环境和它所面临的问题。只有分析这些制度环境的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科发展的现实动力。第三,学科发展也有组织因素。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建立起该学科的专业协会、学术刊物和著作的出版、学科教育的扩展和传承,以及学术交流网络的形成和人才队伍的培等。
在本文中国社会政策学科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要从学科的规范体系建设、制度环境和学科制度的设立这三方面来进行考察。由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起步很晚,我们至今还不能明确地说社会政策学科及其范式体系已经在中国建立。因此,要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特征,我们只能回溯社会政策学科发展的国际历程,从而把握该学科的一些特征。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政策的性质,也有助于我们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来探索中国社会政策学科发展的问题。二、社会政策学这门学科范式的形成因为社会政策这门学科的发展是从一些学科的交接点上成长起来的,我们很难为该学科的建立设定一个明确的界限。从俾斯麦时期德国经济学家建立起“德国社会政策学会”这一事件算起,到七十年代社会政策学科的成熟,其间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仍有许多社会政策的研究被放在社会行政的名下进行(Brown, 1983: 88)。,社会政策这一学科的成长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学术累积过程。在早期阶段,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福利经济学向社会行政学转化的过程。其后,有关贫困的研究、生活方式的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都推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扩展。在年代,一批社会政策学者在社会福利研究的理论化和学科化所做的努力,促成了该学科学科规范的确立,并实现了从社会行政向社会政策学科的转型。包括Titmuss (1968, 1974), Marshall (1965, 1975), Rimlinger (1971),Townsend(1975), Wilensky (1975), George and Wilding (1976), Mishra(1977, 1986), Room(1979),Pinker(1979),George and Manning(198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