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docVIP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 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铜镜逐渐进入普通平民的家庭,这时它们表现出的民俗艺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中国古代铜镜主要具有三大特点: 1.铸造技术精巧 一般铜镜在铸造时,多采用“开放式”和“合铸式”两种方法 “开放式”就是只有一块镜范,无注口和注沟,铸造时镜范平放,由上倾入溶液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的是“合铸式”,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 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 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镂空花纹铜镜 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作品纹饰/作品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 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 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的古镜正面多进行了处理,以达到重新鉴容的效果 其中一部分古镜面就采用了复合的方法,重新铸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 当然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 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 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 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 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汉代透光铜镜的发明是铸镜工艺的又一里程碑 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与普通镜一样 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和作品铭文/作品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 中国古代学者早就发现了透光镜的透光效应 《太平广记》记载: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镜“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损” 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沈括《梦溪笔谈》、金代麻九畴《赋伯玉透光镜》诗、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清代郑复光《镜镜詅痴》等,对透光镜都有记载和研究 解放以后,首先在上海发现了两件透光镜,并经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复制成功,终于揭开了“幻镜”之谜 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在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 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与镜背图文相对应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异,从而造成了图文虽然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些迹象 所以一经日光照射,背面的纹饰就会反射出来 2.造型多样,使用巧妙 铜镜多为圆形,方形次之 唐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铜镜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圆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据使用、装饰等的要求,铸造出了带手柄镜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圆角方形、亚字形、云板形、鸡心形等铜镜 至于宋代受祟古风尚的影响,铸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钟形铜镜,更具时代风格 中国古代铜镜的大小千差万别,但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们均小巧轻薄,用縚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 中型铜镜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们多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 晋朝画家顾恺之在著名的《女史箴图》中,对使用铜镜有着细致的描绘:画左边坐着一个男子,对着一座镜台,后面一位妇人拿着梳子替他梳头 右边还有一个男子,正在微仰着头,对着另一面镜子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