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曹操形象_0.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论曹操形象_0

再论曹操形象 【 内容 提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 问题 :(1)对于 历史 人物曹操,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2)“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 科学 的,从文学 艺术 的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对于当代有关曹操的某些看法,文章也予以辨析。 【关键词】 历史人物;曹操;曹操形象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历史贡献最大,同时又是历代评价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首推曹操。而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争议的,也是曹操。 一、汉末三国最杰出的人物   历史上的曹操(155—220),是东汉末期杰出的 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守升格为兖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他接受荀彧建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翦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一面 发展 生产,恢复 经济 ,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气势沉雄,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方面,历来 研究 甚多;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功绩、历史地位,学术界大致已有共识,这里不作更多的论析。   然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曹操又是一个极端自私、残忍狡诈、反复无常的角色,性格十分复杂。对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   附带说明一点:曹操卒于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九个月后,其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正式开启三国时期(220-280)。因此,严格说来,曹操不算三国人物(类似情况,还包括关羽、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吕布等人们熟知的人物)。不过,历来讲三 国,通常包括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20年曹丕代汉的东汉末期(或曰“前三国时期”),因而也就把曹操划入了“汉末三国人物”。 二、关于“为曹操翻案”   1959年1月至5月,郭沫若同志接连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 中国 农民起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序〈蔡文姬〉》等文章,并在历史剧《蔡文姬》里塑造了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迥然不同的曹操形象,从而在文艺 理论 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尖锐地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史工作者纷纷撰文,就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进行了热烈的争鸣。经过八十年代的重新讨论,“翻案”的说法基本上已经没有市场;但直到今天,仍然不时有人指责《三国演义》贬低了曹操形象,刻意为之评功摆好,虽然不用“翻案”一词,实际却有“翻案”之意。为此,我们不能不对这一问题再作讨论。   我认为,“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   何谓翻案?就是完全推翻或基本推翻原先的结论。那么,在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问题上,能够说是“翻案”吗?显然不能。   首先,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并不是一团漆黑,一概骂倒;而是有褒有贬,毁誉参半。西晋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褒。与他同时的陆机在《辨亡论》中则曰:“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这是褒中有贬。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1〕这又是褒。而刘知几在《史通·探赜篇》里却痛骂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这又是贬。在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曹操:“知人善任,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