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
谈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1976年——1989年)
一、“恢复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伤痕电影现象
1977年生产故事片约18部,1978年就生产故事片40多部,产量很快赶上了文革前60年代初的水平。对“文化大革命”的体验,揭露和反思成为当代电影创作的最初的出发点。
这一个时期的电影创作有几个特点:首先,创作的主题基本都围绕着揭批“四人帮”,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两个中心展开。其次,来自生活的基层的文艺新人开始了控诉着“文革”带来的苦难,形成一股来势不小的“伤痕文艺”的高潮。
四人帮作斗争的影片《十月的风云》;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河奔流》;惊险式影片《黑三角》等。
总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三中全会之前,全国处在新旧交替、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电影创作也收到政治的制约,处在徘徊状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
二、第一次创新浪潮(1979年—1980年),纪实美学的追求
1979年转折的一年,开始创新的一年。从理论上展开了电影本质的讨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引进和比较,推动了我国当时电影美学的发展。
1979年影片从风格样式上看,有正剧、有悲剧、有轻喜剧、有故事片、有惊险式的影片。在电影的视听语言方面,都利用画面造型、画面构图、光线处理、声画结合来创造气氛。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题意识得到强化,创作自由得到较大发挥,风格呈现多样化倾向。在叙事美学中融入新的电影观念,运用电影手段创造自然朴素的纪实风格,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尤其重视长镜头的拍摄和实景拍摄,是纪实美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79年以后出现的电影作品,都不再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带有艺术家个人的色彩,体现了创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创作个性。
三、1981——1983,影像美学的崛起
1981年是大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很多著名导演都完成他们电影生涯的得意之作。如成荫导演的《西安事变》、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王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等。
成荫的最高美学理想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重现这段历史”。在《西安事变》中,成荫导演把追求“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追求人物与环境的真实”的纪实风格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段完善的结合起来。
1982年凌子风导演的影片《骆驼祥子》在拍摄完成,影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影片的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语言生动传神,将观众置身于20年代老北京的真实环境中。
四、1983——1986,第五代崛起
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是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的具体表现是西部电影,在艺术上称为寓言电影,即每个镜头都有着深刻的涵义。因此,第五代导演还是以文化载道,用电影表达自己的理念的一代。但是很奇特的一点就是,第五代的商业片往往比艺术片个更加的前卫。87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张艺谋。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讲究“造型美”。他在1988年导演处女作《红高粱》,没有继续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而是逆向思维,走向另一个方向,意图让电影重新回到电影院。88年前后出现娱乐片的生产高潮,娱乐影片成为市场热点。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四位大导演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这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王朔电影年产生的原因在于,市民文化的出现;人们渴望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商业电影的到来,也促使电影人寻找一条介于商业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
从此以后,王朔电影的浪潮不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精神的价值取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