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空间测量基础第三章岁差章动与极移.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空间测量基础第三章岁差章动与极移

由于地球表面上的物质运动(如海潮、洋流等)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如地幔对流等),地球自转轴在地球体内的位置会按下列方式缓慢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轴在地球体内的位置在不断变化,因而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也相应地在不断移动。 地极的移动称为极移。 柏林天文台于1891-1892年间在三地同时进行了纬度测量。 柏林:λ=-13° 20′ 布拉格:λ=-14°24′ Honolulu: λ= 157°15′ 发现: 柏林和布拉格两地的纬度变化的幅度和相位几乎完全相同; 而这两地与Honolulu的纬度变化的大小基本一致而符合正好相反; 从而验证了: 居斯特纳的观点的正确性; 以及通过多个测站上的纬度观测值来监测极移的可能性。 2.平均极 根据平均纬度定义,有两种平均极定义方法 A.固定平极 由几个纬度观测台站的固定平纬所确定的平均极称为固定平极。 例如国际协议原点CIO就是根据ILS中的5个国际纬度站在1900~1905年间的固定平纬来确定的。 B.历元平极 由1个或几个观测台站的历元平纬所确定的平均极称为历元平极。 例如我国采用的JYD1968.0就属于历元平极。 3.瞬时极坐标 任意 ti时刻地球北极的位置(xp,yp)。 描述瞬时极坐标的坐标系: 原点:国际协议原点CIO X轴:起始子午线 Y轴:经度为270°子午线 5、达尔格伦地极监视服务(DPMS) 1967年,美国在成功地利用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方法确定地极坐标后,成立了达尔格伦地极监视服务。它根据十多个观测站的多普勒观测资料确定相对于 CIO原点的地极坐标,每两天公布一次。它获得的地极坐标资料周期短,精度高,可以直接提供极移的细节。但是,这种新技术与经典方法所提供的地极坐标之间还存在系统差。同时,DPMS的长期稳定性也有待考验。 6、苏联标准时刻(ЭВ) 苏联标准时刻系统中的纬度服务工作开始于1953年。当时采用奥尔洛夫单台站纬度观测计算地极坐标的方法,综合苏联本国五个台站的观测结果计算地极坐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地极坐标,是相对于历元平极而言的。苏联1968年曾采用BIH的CIO系统,但1970年起改用历元平极,1975年起重新采用CIO系统。 7、中国极移服务 中国极移服务工作开始于1964年,主要是由天津纬度站提供相对于历元平极的地极坐标。1971年后继续综合天津纬度站、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昌时辰站、陕西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的纬度观测资料计算地极坐标,提供相对于历元平极的地极坐标。1977年后,取1968.0年的瞬时极为地极坐标原点,利用国内外的测纬资料联合解算对于该原点的地极坐标,这就是极原点系统 (JYD)。它提供1949.0年以来的每五天的地极坐标值,误差在1米左右。 极移运动轨迹(1971~1975) 极移运动轨迹(1995~1998)/(1990~1997) 17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Leonhard Euler)在“刚体旋转论”一书中就证明了: 如果没有外作用,刚性地球的自转轴将在地球体内围绕形状轴作自由摆动,其周期为305个恒星日。 1842年俄国普尔科夫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彼坚尔斯发现 该台站纬度值的周期性变化。 1885年德国科学家居斯特纳 发现柏林天文台的纬度值有类似的周期性变化。 其后他证明了上述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摆动而引起的。 3.3 极移 3.3.1 极移的发现 */76 3.3 极移 3.3.1 极移的发现 3.3 极移 3.3.1 极移的发现 1.测站的平均纬度 由于极移,测站的纬度不断变化,定义测站的平均纬度,直接关系到平均极的定义及瞬时地极的坐标。 A.取6年内(张德勒周期与周年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测站的瞬时纬度的平均值作为测站的平均纬度。其数值在长时间内将保持基本稳定,故称为固定平纬。 B.将某一历元的纬度值扣除周期项的影响后的取值作为该历元的平均纬度,并称为历元平纬。这一方法是由前苏联科学家奥洛夫提出的。历元平纬的稳定性一般不如固定平纬。 3.3 极移 3.3.2 平均纬度、平均极和极坐标 3.3 极移 3.3.2 平均纬度、平均极和极坐标 3.3 极移 3.3.2 平均纬度、平均极和极坐标 3.3 极移 3.3.2 平均纬度、平均极和极坐标 3.3 极移 3.3.2 平均纬度、平均极和极坐标 3.3 极移 3.3.2 平均纬度、平均极和极坐标 地极移动后地面测站的经纬度及方位角皆会随之变化。由此得出: 其中: B、L和A分别为测站瞬时地球坐标系中的纬度、经度和方位角。 Bo 、Lo 和Ao分别为测站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的纬度、经度和方位角。 Xp,Yp为瞬时极的坐标。 3.3 极移 3.3.3 极移的测定 3.3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