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之《荷塘月色》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创作特色;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学习欣赏和鉴赏散文。
学习重点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音、视频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共同回忆《背影》引出朱自清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朱自清。
(结合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介绍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 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3.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4.播放课文多媒体文件,学生欣赏课文,正音正字,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学习课文朗读方法。
(播放课文范读MP3,正音;展示图片,感受画面美。)
5.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意境。
(课文诵读配乐。)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段) 写夜赏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4~6段) 写荷塘美景(主体)(景);
第三部分(7~10段)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况,回归现实(偏重抒情)(情)。
三、合作探究
(一)情语
1.课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话?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
明确:家──小路──荷塘──家。
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4.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6.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7.课文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二)景语(展示荷塘月色图片)
1.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月色的?
明确: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浮”“洗”“画”等。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北京市十二中初三(上)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pdf VIP
-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doc
- 海鲜市场项目可行性研究幻灯片.pptx VIP
- 微电网能量管理:技术、策略与发展路径探究.docx VIP
- 某污水处理工艺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 VIP
- 理智与情感:爱情的心理文化之旅 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03.1 20CS03-1 一体化预制泵站选用与安装(一).docx VIP
- 2025年公司组织架构图及各部门职能要求模板参考(架构图可编辑).pdf VIP
- 级配碎石施工技术课件.ppt VIP
- 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文化 智慧树 知到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