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养评语.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新素养评语

创新素养评语 篇一:论学生创新素质评价 论学生创新素质评价 作者:孙绍良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9年第04期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卢龙县已经实施近6年,在课改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综合评价学生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目的。 一、转变观念——搞好素质评价的基础 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也搞了很多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是不难发现,很多学校的所谓创新教育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把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无法提高“创新”的品质。学生应善于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联系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那么,创新学习的过程就没有完成,创新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可能到今天仍有不少教育同仁还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或者什么技术工作的事情,实则不然。中小学生也完全能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从创新的教育里走向创新的人生。作为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适应性创新教育,以尽早尽快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只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才把学生带进扼杀创新精神、割裂知识本质联系、忽视应用和实践的歧途。 二、创新素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目前,教育界大都将素质结构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若干层面,并依此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创新素质究竟是包容在这些素质之中。还是游离于这些素质层面之外的另一种素质,这是评价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应当说创新素质包容着创造素质。关于创造力的定义不少,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把创造力视为一种与人的其他素质不相关的、没有联系的、孤立的品性来培养。许多研究也表明,创造性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影响,更重要的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反过来讲,如果某学生的德智体美诸项指标都获得较好的评价,但他却不具备创新素质。那么完全可以说,这种价值判断是错误的,或者可以说明评价思想和评价体系本身有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准则,通常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所培养的人往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脱离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记得在某报刊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某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一工厂车间实习,可是有一天机器出现了故障,老师傅告诉他赶紧把旋钮拧紧,可是他竟然不知道“顺时针”何物也!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要求人才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创新。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认为,联想集团对人才评价的标准第 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要善于学习。而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则表示,微软公司需要最有潜力的人。潜力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等等,他认为潜力比专业经验和在校成绩更重要。上述例子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这也就要求各学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为社会大量提供这种人才。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作为培育下一代祖国建设者的广大教师,我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已经到来,应该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新的坐标,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而创新素质则是学校教育范畴评价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标志。 三、课程教学——渗透创新素质评价 为了强化创新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目前多数学校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并以此作为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措施。那么,创新教育究竟应该由这类课程实施,还是主要强调课程教学的渗透?这直接关系到创新素质评价实施。 不能否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合作探究、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很多教师能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整理、归纳、交流,并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做法不失为一适时智举,但是把创新教育仅限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有的事情,与别人、与别的学科无关,这样的理解未免有失偏颇。 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创新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个学生个体身上发展和显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不失为一种激发潜能的有效形式。例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听讲时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时能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阅读时善

文档评论(0)

raojun0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