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淮安学者、诗人徐嘉.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淮安学者、诗人徐嘉 作者: [] []   徐嘉(1834年——1913年)字宾华,一字遁庵,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出生于淮安河下古镇竹巷街家里巷的一个贫苦人民家庭。   其父徐淮,字汇川,是位穷儒生。徐嘉十二岁丧父,贫甚,两世寡弱,日食甘薯,祖母以帮人家缝缝补补维持生计。   徐嘉七岁,从淮人程祝三先生启蒙。父母的日夜辛劳换不来一家温饱,后将徐嘉寄食于舅父家,从舅父读书。后来舅父生病而亡,徐嘉在其《哭项锦堂舅氏》诗中说:“忆少寄食,奋勉忘于家。”继又入淮人杨尧生私塾从学。   杨尧生,字元凯,诸生,能诗,徐嘉得其指授,也善于写诗。徐嘉十余岁时,诗即写得很出色。时士大夫禹柏华在赠《徐宾华》诗中写道:“碧天如水月三更,闻汝新诗脱口成。”徐嘉在《宾华丛笔》写道:“禹笛先生知余最早,每出城即过杨尧生师塾,执余手慰诲殷切。”   清咸丰四年(1854年)徐嘉以淮安府试第一入学,时年仅二十一岁。淮安知府恒廉爱其文,为其纳粟太学生,使应北京顺天乡试。次年与淮人尹耕云【尹耕云,字杏农,桃源人,世居淮安府山阳县淮城西长街,1850年进士;据其第五代孙女淮安新安小学离休教师尹佩珠女士口述:说其高祖父为进士一甲第四名,授御士,其女嫁北京王府井大街一朱姓宰相家里。官至河陕汝道。今故居仍有部分保存完好。】、裴荫森订交。   顺天乡试不售,归故里,此行成诗多首,收入其著作《味静斋诗存》。   1858年,再应顺天乡试,有不售,与淮人高延弟【字子上,咸丰中监生、学政;清末四川夔州知府高士魁之子,为淮安南马厂乡人。光绪皇帝钦赐翰林院待诏(正七品文官),著有《庙子湾鞭》、《淮安军、安淮军辩》等行世。】同道归里。同乡陈云卿闻之邀请其入自家创办的家馆授生徒,从此开始了教读生涯。   1859年赴浙江乡试,再不售,他便与学子游览了西湖诸名胜,写了不少吟咏的诗篇。   1860年农民武装起义捻军占领淮安河下,烧毁不少年房屋,攻淮城不克,陈云卿先生避居南乡泾河花园庄,以诗召徐嘉,徐乃馆于泾河。陈云卿先生也是一位学者、诗人,曾作《泾河感旧》诗云:“马樱花落雨潇潇,旧馆泾南第四桥。饥雀空仓库深黑夜,一灯如豆话南朝。”   1861年冬,徐嘉先生为《河下园亭记》题六十绝句,一夕而成。此诗应李元庚之子李钟骏之请而写。   1862年徐嘉与李钟骏先生主持河下养蒙义塾,课后以诗歌相唱和,徐嘉自奋于学,时向师长宿儒好友请教,诗写得超出同辈。   1866年徐嘉先生迁居淮安府淮城东长街有司水巷口,始为迁居城里之祖宅。年37岁,于九年于江宁乡试中举。   1871年赴京春闱(闱,科举时代的考场)不第,回淮后继续家居授徒,以经世致用为主。见邑人段朝端总篆的《民国续篆山阳县志·人物》。   1880年,以届大挑之期辞去王寿萱【又叫王锡祺(1855年——1913年)别号瘦髯,同治11年(1872年)考中秀才,捐刑部候补郎中。原籍山西太原,其先人于乾隆51年(1786年)迁居淮安河下湖嘴大街白酒巷头路西,除经营盐业外,同时经营典当业,当典商号名“永懋”在淮安淮城上坂街多子巷与龙窝巷交叉口。王氏著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小方壶斋诗存》、《小方壶斋词存》等行世。】家馆,推荐淮人段朝端继馆于王氏馆,此条见《段朝端小传》。   在京与沭阳王子扬订交,二人久之诗名,一见倾心。春闱报罢,内阁大挑二等,例授教职,以母老不赴谒选。   后又被淮人尹颜钺召入淮安府淮城西长街尹宅(此宅原来很大,东至西长街、西至月湖二帝祠、南至蒲葭巷、北至天妃宫巷口)学馆授教,与尹颜钺、尹颜和兄弟学习。又历四年,徐州知府桂履其聘请徐嘉去徐州就其家塾,于1884年底结束了家乡的馆事。   徐嘉先生从1858年开始到1884年底整整在家乡教书27年,他为淮安培养了许多有学行的人,如王鸿翔【号研荪,清末翰林院编修。娶曹甸郝氏为妻,是淮安楚州中学离休教师郝孚宁先生嫡亲大姑爹。其子王光伯是《淮安河下志》的作者。】、裴荫森、徐绍泉【徐嘉之孙,晚号花隐,光绪30年进士,与知名人士郑孝胥同被光绪皇帝的遗孀隆裕皇太后聘请为溥仪御先生。慈禧皇太后去世时,曾被清廷邀请书写挽联。见《江苏县志》。晚年住淮安东长街朱雀桥。】三人均为清末进士;王鸿翔、徐绍泉为翰林院编修。王氏善画梅花、徐氏善画古代山水画。二者均有诗集传世。还有《小方壶斋丛书》的作者王锡祺、清末民初淮安社会名流裴楠、秦湘渔等。   1885年春,徐嘉应聘赴徐州,与金坛冯梦华订交,冯是晚清探花,曾任安徽巡抚,他又是学者、诗人,“江左诗派”的领袖人物。其诗论潘德舆先生。冯梦华:“余久访养一先生,余风流韵。今迟之且二十年,而得之于宾华。”他对徐嘉的《味静斋诗集》十分钦佩,主动为其作序。1887年与友人、学生一再催促下,其诗集问世。   在徐州教授之余,还游览了云

文档评论(0)

dyzv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