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回出现的贾雨村的“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联历来有不同解释。“索隐”爱好者们甚至推出了薛宝钗最终嫁给贾雨村的结论。这固然是一种极端,但是另一种极端却认为这两句话纯粹是字面上的意思,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伏线。——缺乏理性思维的中国文化总是让人们矫枉过正——这里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先说说字面的意思。“玉在匵中求善价”,“匵”念“读”;有的版本作“匮”(念“亏”第四声);似乎还有作“匣”的(念“霞”)——以上这些字型都很相似,意思也都差不多(都是小木盒),看来有传抄的谬误问题。我个人比较赞同用“匵”,至于原因,下文会提到。 “玉在匵中求善价”典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当中这种诙谐也挺多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实孔子也是一个风趣有情趣的人,和后世塑造的那种似乎刻板而高高在上的形象不一样。我们如果要振兴儒学什么的,可得先把最“原始”的儒家文献看明白了。 这一篇《论语》的意思是,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我这有一块宝玉,是在木盒子里装着保藏起来呢,还是等待高价卖出呢?”结果孔子回答说:“卖!当然卖!我正等着那买的人呢!” 看到没有?这种积极入世,着手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才是孔子。而号召大家要随分从时、藏愚守拙,并把它美化成“洁身自好”之类,是后世腐儒干的事,和孔子没有关系。雨村用这个典故,表明其也有“沽之哉”的志向,确实是想干一番事业的。 第二句“钗于奁内待时飞”用《太平御览》引《洞冥记》里的一则故事: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一个装有玉钗的匣子,武帝把钗给了赵婕妤——就是那个“飞燕泣残红”中的赵“飞燕”——昭帝时,有宫人想取出玉钗把它打碎(大约是因为嫉妒吧?),打开匣子,却见一只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这里雨村自比不凡的玉钗,总有一天会奋起让“人间万姓仰头看”。然而玉钗毕竟是最后才化为白燕的,所以也隐含有雨村此刻尚怀才不遇的意思。这种怀才不遇与自信满满夹杂在一起的情感,是不是正有点像孔子的“我待贾者也”的感觉? 不过,有的评论者却从中得出贾雨村是伪君子的结论。因为他眼里只有功名利禄云云。其实“求善价”本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说出来也并不丢人。孔子不也说想卖个好价钱嘛!孔子还说,只要能赚大钱,就算当个赶马车的我也干!不过——孔子又话锋一转:如果办不到,那还是依从我的喜好吧!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看来,想赚钱无可厚非,但是把赚钱当作人生的唯一目的可就不好了。当“富而可求”与“吾所好”发生矛盾的时候,还是依从后者比较好。 说的稍微“绕”一点,就是:发财也是有原则的。毕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嘛!况且“君子固穷”,咱本来就该穷,再穷点也没啥,可不能坏了知识分子的本性,逾越了做人的原则啊!所以我们看到,孔子去鲁国,去卫国,去陈国,国君都给他很好的条件,但他可能仅仅因为国君“怠于政”就负气远去了。说实话孔子离开一个国家,可能确实是有国君没有重用孔子的原因,但这绝不是主要因素。毕竟人家给你也给了你功名利禄,总比你在外面风餐露宿,到处漂泊,还时不时“厄于陈蔡”或者厄于哪里哪里要好吧?那么,孔子在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他的原则有哪些呢?概括地来讲,无非是前面提到的“从吾所好”:一方面,你不能逼我干我不爱干的事;另一方面,我认为是正确的事,即便舆论上或不必要或不被允许,我也要做!前者主要体现在孔子放弃官位俸禄离开某个国家,而后者则在这样一件事上略有体现: 孔子离开叶,回到蔡的路上,遇上了两位隐士。隐士知道他是孔子,就说:“天下哪都是一样的动荡,谁能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像逃亡的暴君乱臣一样地逃跑,哪里有跟我们这种避开乱世的人一样自在呢?”孔子听说以后说:“人怎么可以自顾隐居山林,整天跟鸟兽生活在一起呢?假如天下太平的话,那我也不会四处奔走想改变这种局面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