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5月 院 2014
浙江外 国语学 学报 May
第3期 No.3
OF INTERNATl0NAL
JOURNALZHEJIANG STUDIESUNIVERSITY
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文学梦”
——评林顺夫教授《透过梦之窗口: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论丛》
陈 芸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美国密西根大学林顺夫教授曾撷取“透过梦之窗口”这一精巧比喻诠释了中国
古代经典文本中的“文学梦”。从《庄子》到晏几道、苏轼、吴文英的词再到《红楼梦》,他的研
究指出这些“文学梦”并非仅仅以实际的梦境经验为基础,而是将作家特殊的哲学思考付之
于特定语境的再度创造。“文学梦”既包括“我思故我梦”的层次。也包括“我思.我梦”的内
容。“梦之窗口”既是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又创造出一种新现实。
关键词:林顺夫:文学梦;“透过梦之窗口”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74(2014)03—0070—06
一、引言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华裔汉学家林顺夫先生曾就读于海外汉学研究重镇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牟复
礼、唐海涛、高友工诸先生。他的《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一书,以其开阔的文化视
野、扎实的学术功底获得了程千帆先生的高度评价。而《(儒林外史)中的礼及其叙事结构》一文另辟
蹊径从“礼法”的角度切入明清小说结构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近年。林先生又参与由美国著名汉学
家宇文所安和孙康宜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与傅君劢先生(MichaelFuller)共同完成了南
宋部分。
近13,笔者拜读他的《透过梦之窗口: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论丛》一书,对他的治学之道更是
深有体会。林先生在自序中提及,此书收录的15篇论文,时间跨度36年。最早一篇论文写于1968
年,缘起于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就学时《庄子》讨论班的一篇作业。此文因借用“面具”这一西方文
学术语重释《庄子·内篇》的孔子形象,得唐海涛、高友工诸师赞赏。“原稿经过将近二十年后才予以
增订”并发表。此番交代,看似闲笔,其实已将林先生治学的起点告知读者,正是当年与庄子的结缘,
遂有之后诸多精彩纷呈的文章。而就本书而言,笔者最感兴趣的便是林先生从《庄子》而来的一系列
对“文学梦”的讨论。从《庄子》到晏几道、苏轼、吴文英的词再到《红楼梦》,这一个“梦”贯穿千古。下
面.笔者将追随林先生的脚步,对这位知名汉学家的中国古典文学梦作一番考察和评述。
二、《庄子》中的“梦之窗口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梦”的研究可谓不少。作为学术研究,较早关注中
国古典文学梦且卓有成效者有刘文英、傅正谷、杨建民等先生。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刘文英在
收稿日期:2014-04—25
作者简介:陈芸(1981一),女,广东潮汕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第3期 陈芸: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文学梦 7l
《中国古代对梦的探索》《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和科学的一个侧面》等文章中,首
开对中国梦的研究,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之后,他又出版《梦与中国文化》一书,从宗教哲学、人类
学、科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占梦进行了历史化的研究,并探讨了梦在中国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
深刻影响。无独有偶,傅正谷的《中国梦文化》研究也是在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对梦的成因、特点、
作用、占卜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可算是为中国的梦学研究奠定了坚固的基石①。
与以上研究不同的是,林顺夫的研究更加集中于具体的文学文本.从文本细读出发,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