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传统家训中的生态伦理教化_0.docVIP

浅论儒家传统家训中的生态伦理教化_0.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儒家传统家训中的生态伦理教化_0

浅论儒家传统家训中的生态伦理教化  [摘要]儒家传统家训中蕴含不少生态伦理教化思想,如取用有度,珍惜资源;爱惜物命,乐善好生;随顺自然,不违自然之法等。在具体实践上采取了规范引导与严格践行相结合、填写“功过格”知非改过、注重家风的熏陶、通过家庭聚谈会以及福报、因果劝喻等不少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手段。儒家传统家训的生态伦理教化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伦理文化资源。   [关键词]儒家;传统家训;生态伦理;道德教化       生态文明概念虽是近年提出,但生态文明观念却在中国有着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渊源。中国传统家训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及教化的载体,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教化实践值得我们研究和发掘,以便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儒家传统家训中的生态伦理教化思想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而且随着家庭性质、形式、结构、功能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一般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有关治家理财、修身处世等的教诲训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劝喻,或者后辈贤达者对长辈的建议与要求。尽管有文字资料记载的家训思想具有三千年之久的历史,然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而系统的家训则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而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家训应该说是在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以后,并且后世所有有影响的家训著作中无不贯穿着占“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观念。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实际上是儒家的家训文化。   儒家传统家训的生态伦理教化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取用有度,珍惜资源   中国传统思想中,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早已有之。先秦时期,管子就提出对自然资源要根据时节封禁和开发(“以时禁发”)的合理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伦理思想的“爱物”、“惜物”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无度地掠夺自然资源;二是根据生物的生长规律合理加以利用,取之有时,不能不分季节地滥伐、滥捕、滥用。如《吕氏春秋》就要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这些爱护自然资源、防止过度索取的思想在儒家传统家训中得到充分体现。无论帝王、官宦还是黎民百姓之家的家训,教化家人、子弟厉行节俭,力戒奢靡、贪婪的内容都占据较大的份量。   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其为教诲太子李治而撰写的家训《帝范》中,就要李治注重崇尚节俭,不要浪费物力,指出:“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崇俭》)他还说,人君虽富有四海,但若“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那就会徭役繁重,人力枯竭,农桑荒废,国家危倾(《诫盈》)。清康熙皇帝为训戒皇家子孙,在《庭训格言》中指出:“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所以然者,物为天地所生有限之财而惜之也。”贪心残暴的欲念不消除,必然会加重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对民生的剥夺,从而使自然承担更大的产出压力,甚至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一般官吏、百姓的家训在论及治家时无不极力倡导俭约立世。如清代蒋伊的《蒋氏家训》中就强调:“不得从事奢侈,暴殄天物。厨灶之下,不得狼籍米粒。”清康熙时曾任江南学政和礼部尚书等职的许汝霖针对攀比繁华、追求享受的不良社会风尚专门订立了《德星堂家订》这部家训,对宴会、衣服、嫁娶、凶丧、安葬、祭祀等作了力戒奢侈、非常切于日用、具体详细的规定。如对丧葬礼仪的规定就包括置办寿器、盖棺、开丧、殡葬等。但这些规定却是简朴而隆重、尽礼而不从俗。比如,成殓时“衣裘之属,务求完整,金珠之类,勿带纤毫”;定下丧期后,一切节俭,“吊唁者,祭无牲牢,幛无绫缎;款待者,飨无腥酒,送无犒程。”绝不能诵经礼忏、鼓乐张席筵。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告诫子孙要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   (二)爱惜物命,乐善好生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一体”观念对于儒家家训伦理文化影响极大。在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上,孟子是较早提出珍惜动物生命、保护动物资源这一问题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所以为天下贵,就在于人之心性与天相通。为此,他主张人类应该“恩足以及野兽”,仁人君子应该“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这一朴素的悯物爱物、乐善好生观念,将人道思想推人及物,对后世的家训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然而将这一思想贯彻于家训之中,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恐怕是开了先河。在这部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的家训中,袁采专门论述了怜惜动物的问题。他指出:“飞禽走兽之于人,形性虽殊,而喜聚恶散,贪生畏死,其情则与人同。”因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