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闻头条新闻新闻报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新闻头条新闻新闻报道

河南新闻头条新闻新闻报道 篇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 作者:赵志立 2012-7-25 11:16:12 来源:2010-9-12 14:31:00 当代传播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腾飞的是频繁而至的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作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新闻工作者在专业精神和新闻伦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有哪些新闻伦理冲突呢? 冲突之一:坚持实事求是与隐瞒事实真相 重大突发事件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决策的事件”。 它具有不可预见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等特征,对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面对着不期而至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记者首先要怀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兼善天下、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真实客观地向公众报道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的和威胁。这是对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记者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而有的媒体和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到来时,屈服于某些事件责任人的压力,或者经不起某些事件利益攸关者的利诱,对事件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结果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甚至加重了危机。如前几年在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一些媒体记者“受贿无闻”、助桀为虐,就是新闻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的沦落。相反,在广西南丹特大矿难发生后,人民日报华南分社记者顶 着黑恶势力的压力,只身闯入禁区,最早揭开了矿难事故的黑幕,表现了记者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长期以来,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国新闻界还存在着种种认识“误区”,如认为公开危情会“过多暴露社会阴暗面”、“影响安定团结”,因此对某些重大危情尽可能采取少报、不报、或回避,甚至以坚持正面报道为由,把“事故”当成“故事”讲,用“一场抢险救灾、人定胜天的英雄壮举”来掩盖事件的真相。如30年前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当时在媒体上看到的只是如何以阶级斗争为纲,促抗震救灾的先进典型,而对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要么语焉不祥要么避重就轻,这不仅是对公众的知情权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轻视。 冲突之二:坚持正确导向与强调新闻价值 重大突发事件大多表现为灾难性事件或危机事件,它直接威胁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新闻,更肩负着舆论引导之责。媒体与记者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着党和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转危为“机”、化险为夷,最终战胜危机。在新闻报道中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什么时间报,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名言:“坏消息才是新闻”。对大多数新闻媒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如空难、水灾、车祸、爆炸、瘟疫等天生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从心理学上讲,好奇心和窥视欲等也决定受众更关注“坏消息”。因此在一些灾难性事件爆发后,一些媒体和记者片面追求事件的新闻价值,而不能正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机、视角、态度和传播程度,从而误导了公众,甚至给危机管理部门对危机的处理造成困难。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如果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炒 作”过头了,不仅于缓解危机无补,反而会为解决危机添乱。在我国非典事件的中后期,人们几乎有了一种谈“非”色变的心态,因而作出种种过激的反应,这与当时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非典报道不无关系。再如一些社会治安事件或刑事案件,已进入了司法调查的程序,常有媒体和记者为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擅自将案情披露出去,干扰了司法部门的办案,甚至给犯罪嫌疑人造成可乘之机。如2004月9月,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人质劫持事件,在整个劫持事件期间,匪徒中有专人收集情报,而在场的媒体什么都报,包括指挥部所在地点、军警的布防点、坦克和装甲车的位置以及人质中有哪些重要人物等,结果帮了警察部队的倒忙,事件最终造成数百人伤亡。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劫持事件时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有媒体在电视上透露了剧院的秘密通道,从电视节目中得知这一信息的恐怖分子立即在秘密通道里埋设地雷,导致原本打算从秘密通道发起进攻的特种部队改变行动计划,增加了攻击的难度和伤亡。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坚持正确的导向与追求新闻价值不应该是一对矛盾,而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始

文档评论(0)

raojun0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