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的“文质变救”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初期的“文质变救”说

西汉初期的“文质变救”说   中国 古代有十分久远的变革思想,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种变革思想由于受中国古代对 自然 规律 朴素认识的 影响 ,在上升到 社会 理论 层次时,往往带有一种循环论的特色。这种变革思想经后世演变 发展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阴阳五行家的开宗人物邹衍是 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邹衍兼综儒道,一方面在治道目标上承自儒家,希望王公大人尚德而施惠及于民众,“其要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史记·孟荀列传》);另一方面他的论证手段又是接续道家的自然之论,不再是上古的“天帝临汝”,而是“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本来比类社会人事。尽管司马迁没有为邹衍专门立传,只在《史记·孟荀列传》中附而论之,后邹衍著作又悉数散佚,我们今天很难对这样一个重要学派有全面的认识,但从相关资料来看,其思想中已将阴阳与五行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吕氏春秋》、《淮南子》和《春秋繁露》,使阴阳五行在西汉成为显学。西汉中期丞相史严安上书曰:“臣闻《邹子》曰: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汉书》本传)这种“文质变救”说,就是邹衍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思想。   关于“文”和“质”,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质为 内容 ,为朴实,文为外表,为华丽,分别被孔子用来概括“仁”与“礼”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并没有社会形态递变的意思,相反孔子一般比较强调后王继承先王之成法旧制而世守勿替,很赞赏“周兼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的盛举。邹衍将文、质的概念改造为两种政教体系,而且带有纠偏补益的功用。这种观念也见于《逸周书·周月解》,并又加以发展:“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易械,以垂三统。”这里不仅明确夏和商是“一文一质”(周自然轮为文),而且又提出夏、商、周“三统”即“三正”说,“三正者所以统天也”,后来所谓“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之说已于此初见端倪。改正朔在这里变成了类似于五德始终的朝代更替;“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尚书大传》卷一),质、文分别代表天地和阳阴二气,正可以作为朝代变革的宇宙支持系统。在这里阴阳说和五行说实际上已经汇合,这种趋势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进一步发展,并进而影响了西汉 历史 走向的路径选择。   《史记·梁孝王世家》附记了一段史料,说窦太后想让受宠的小儿子梁孝王为帝,当面对汉景帝说:“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汉景帝后与大臣 研究 ,袁盎说:“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在大臣严词批评之下,窦太后只得作罢。窦太后及梁孝王图谋帝统,倡言汉应尚质法殷,而袁盎则坚持汉家法周,透露出在当时确实存在着两条不同的 政治 路线,但当时的代表人物却并非私心熏天的梁孝王母子(他们是思潮的利用者)和众大臣,而主要是晁错、贾谊和公羊派儒生。   当初刘邦建立汉朝,基本继承了秦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并靠此统一天下,所谓汉承秦制已在张家山出土汉简《二年律令》中得到证明。但秦亡的教训和汉初东西文化的尖锐对立又使得刘邦不得不退而与传统妥协,他在东方实行分封制是仿效的周制(《史记·诸侯王表序》)。最初同姓王与汉朝廷各为相对独立的 政治 实体,双方“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汉书·贾谊传》),如齐王刘肥与汉惠帝,梁王刘武与汉景帝皆“亢礼如家人”。但是 历史 的集权趋势不可逆转,分封制逐渐有名无实,汉朝几乎又完全回到秦制上来,对此思想领域爆发了激烈争论。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争论各方可分左、中、右三派。左派是法家晁错,他主张“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汉书·晁错传》),实行平和的秦制,但还是要尚法和提倡耕战,通过削藩加强君主集权。中派是通诸子百家而“为学不纯”的儒生,如贾谊在继承荀子“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礼治,主张“汉家法周”。强调等级秩序,维护天子权威,所谓“尊尊之义莫大于忠”,这正是周道的特色。而在偏右的公羊派儒生眼中,不仅秦的法治应该舍弃,而且周的礼治也应该被否定,他们认为秦政正是周道之弊的产物。董仲舒《天人三策》说:“周之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周、秦二弊都是同样的“文之弊”,即小人以苛法乱政。他们承袭孟子“舍后王而道上古”的主张,提出先有仁而后有礼,先以德化民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