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所追随最幸福人的脚步
我所追随最幸福人的脚步 杨廷宝 1.平生简历 2.建筑报国 3.投身教育 A.艰苦创业 中央大学建筑系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建筑系之一,它成立于1927年。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央大学迁移至重庆沙坪坝。当时教学条件和境遇都比较差。为了办好建筑教育,杨廷宝毅然兼任建筑系的设计教授。沙坪坝位于郊区,他兼顾设计事务和教学,往来颠簸,风雨无阻,从不缺课。他对建筑学不仅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世界上各种建筑传统有很深的了解,对中国的建筑传统更做过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他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知识面广。在授建筑设计课时,他总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循循善诱,一面修改设计作业,一面耐心讲解,受到同学们的敬爱。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教学生具体技术知识和建筑设计的本领,而且还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每次讲设计课时总介绍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他以前每次做设计方案总向老师提交几个比较方案,借此听取老师对不同方案的评语,老师看到努力学习的学生,更是特别愿意对他作更多的评论和讲解。这样,他不仅通过自己的作业向老师学到东西,而且还通过很多同学的作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他的教学作风深受学生的爱戴,使学生在向他学习过程中领悟到勤奋两字在学习上的重要性。自那时起,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教授在这期间集中于沙坪坝从事建筑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在祖国各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成为国家的建设骨干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如吴良镛、戴念慈等:有的成为国家的建筑设计专家和著名教授,这也正是杨廷宝等一代宗师对祖国作出的极大贡献。 B.教学创新 在建筑教学中,他十分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的练习要求很严,一丝不苟。在学习方法上,他十分强调调查、测绘、观察工作。他常说:“资料的积累是建筑创作的源泉”,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他善于观察、分析建筑作品。他常结合实际工程设计讲授工程经验,他到过许多国家和城市,总以自己的所见,经验的小结告诫学生学习要十分注重务实。每次出差,他都不停地测绘、素描、了解和研究城市的发展史,记载地方的生产和风土人情。几十年如一日,他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知识,养成深入分析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C 传承历史 杨廷宝在他所从事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联系中国实际,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国情和民族习惯,而联系实际的重要精神在于可行性。他治学严谨,不尚空谈,认为一切空话,好高骛远,都是学者的大忌,他身体力行,教育青年做实干家。在建筑设计改图时,他总是循循善诱,乐于教人,先听学生的设计思路,然后认真地、细致地顺着你的构思改图,以达到设计要求。他不强加于人,要学生照抄老师改的图,他认为那种硬抄的办法是难以做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中他特别强调多方案比较和快捷草图的练习,并认为要培养学生有广博的知识。他认为建筑师不同于一般艺术家,建筑师的创作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没有广泛的社会和科学技术知识,没有勤于学习、勤于观察和分析的工作态度是不行的。 D 创作风格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建筑风格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某种审美倾向和一定的社会思潮。杨廷宝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其多方面的探索经历和实践中包含着他自己的建筑观和风格。他主张对中外古今的建筑特点兼收并蓄,在设计中要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结合自然;他主张洗练凝重,反对浮华铺张;他不喜欢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风格,他鄙薄脱离实际,不顾具体经济技术条件的空谈。他的设计风格稳健、严谨、精致大方。建筑风格是和一个人内在涵养相联系,而这种涵养,又来自多年的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广博的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求实精神 在创作的道路上,杨廷宝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他的求实精神。建筑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动向又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建筑的性质、内容和标准。杨廷宝设计过有代表性的重要公共建筑,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但也设计过用竹笆抹灰的简易建筑,以较低标准的材料求得较高的建筑效果。他总是能因时因地制宜,使求实精神与建筑设计创作相辅相成,融合而一。 调和统一 1933年.中央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和清华大学图书馆(1930)的扩建工程中,他着意于与原有建筑协调和统一。他说:“在完整的建筑群中修建和扩建有时并不一定需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个体,而要着眼于群体协调。”在南京中山陵咅乐台的设计中,他巧妙地将自然地形与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半圆形的花架、回廊、花坛、坐凳,重点艺术装饰的照壁显得朴质而浑厚,环抱着衬托的树丛,具有强烈的建筑艺术魅力。原东北大学的建筑单体、群体设计,南京中央研究院的建筑设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