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回族文学》年度述评(评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回族文学》年度述评(评论)

2010年《回族文学》年度述评(评论) 阅读《回族文学》已是第八个年头,我想以读者的身份,对2010年的《回族文学》谈一下我的真实感受。重读这几年的《回族文学》述评,我们读到的最多字眼,恐怕就是“从容”、“平稳”、“朴素”,这些评语我都认同,觉得这种优雅淡定的“静水深流”挺好,符合回族的美学气质。可是今年,我想很激动、很诚实、很负责任地告诉人们,2010年《回族文学》内在沉潜的那股细流已经壮大,回族文学多年发展积累的后劲,已经集结喷发,比如说本年度发表的散文,已经从量的积累,迎来了质的飞跃。我记得几年前我还只喜欢《回族文学》的小说,不爱看散文,如今我也喜爱这本刊物的散文。保守地说,本年度至少有六七篇散文,达到了国内一流散文的水准。这在同类刊物中是罕见的。   因此我必须破例先谈散文,请一直傲居头栏的小说,耐心等等。   我要先谈阿慧。阿慧,大概是《回族文学》在继石舒清、李进祥、马金莲之后,精心关注和扶持上来的又一位回族作家。她自己说自己就像个“狗尾巴花”,生长在豫东平原的泥土里。但《回族文学》不嫌她没名气,他们在2008年就从自然来稿里,发现了《羊来羊去》这篇佳作。我以为,这是《回族文学》最有眼光的一次发现。我读到这篇散文,是在北京下班的地铁上。人那么多,南腔北调的很聒噪,可文章如水般的清澈和悲悯流进了我的心田,我竟流了泪。这是我第一次因阅读文学而流泪。我当即给编辑部打电话,分享我的冲动,并大胆评价这是近几年国内最好的散文之一。我认为小说后面的作家和作家本人往往会有不小的距离,比如同一个写得一手好小说的作家见了面,我可能会非常讨厌他,可散文的文品和人品靠得更近。2010年8月,在溽热的北京,我见证了阿慧单凭这篇《羊来羊去》接受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的瞬间。那一刻,我感到不是一个阿慧的荣耀,而是整个回族文学形象的微笑。从此我开始专注于阿慧的散文。   2010年,她又用《大沙河》这篇散文迎接了我的期待。第一次粗读时没在意,恍惚记得就是写了有关姥爷的几桩事。写亲情的太多了,一般难于出彩,多沉湎于对亲族的欣赏和含蓄的溢美,局限于个体回忆。阿慧写的是亲人,可她没打算写亲情。作者与姥爷亲历的画面并不多,甚至只能依靠母亲的讲述,依靠故地重走的联想。但这个姥爷,被作者写活了。每一个片段都不长,但节节有力,总像是刻刀在力透纸背。为什么有力?因为阿慧写出了回族人最有力量的精神之美:乐善、克己、公正、坚决。着墨不多,但写得淋漓酣畅。直到我写这篇述评,我已读此文四遍,仍溺爱于它的结尾:姥爷归真后,送行者“打头的已到墓地,排尾的还在家里”,“送姥爷的人大都头戴白帽,远远地,就像一条流动的银河。有路过的停下脚步问:谁呀?多大的官啊!有人回答说:是个老百姓,海家老四。那人呀了一声,站进了送殡的队伍。”   2010年《回族文学》中第二篇引人关注的散文就是《走年坟》。胡亚才本身是个成熟的作家,但对《回族文学》来说是个新人。《走年坟》贡献的文学叙事经验,是别的民族文学中罕见和奇特的。一个人,跟随着他的母亲,走了三十三年的坟,走固定的路线,每个亲人都走到,该说的话全说到。作者就是这样,按着线路,依次追忆了归真的祖父、祖母、老舅、大伯、二姑奶、四爹、二爹,最后一直写到母亲。和阿慧一样,胡亚才也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地写,奇怪的是,挺长个文章,不觉得拖沓,正是这些其实与读者八竿子打不着的七大姑八大姨,一位接一位温润着人心,用回民淳朴而明亮的灵魂向我们凝视。   胡亚才对家族的传神记忆,还闪烁在另一篇散文《出逃南京城》中。太祖父的传奇经历,佐证着“回族不屈达观的血性和天然的完美主义倾向”。由于书写的历史过于遥远,作者选择了半虚拟化的处理,还原了许多历史画面,其间弥漫着逼真的想象、大气的节律,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   方芒也是《回族文学》作者队伍中的一个日益茁壮的种子选手。作为80后,方芒的散文还缺乏更多的理性观照和哲学支持,但他具备着日后独领风骚的文学潜质。《沉默的糙手》是我很喜欢的一篇,阿爸(爷爷)的形象在这里颤抖动人。山庄与亲人的沉默,反衬的是游子的负疚与反思。他的另一篇《顺城街:殇》也带有某种反思,但更多的是对现代性的质询和批评。青年作者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消亡,这一点尤其可贵。同样是写一个地方的老街,另一条远在湖北的妙姬巷,在魏光焰笔下,多了几分水溢的灵动。这篇叫《街道》的美文,以“清新可人”的蒜蓉香、麻油香和芝麻酱香,沁人肺腑。作者生养于斯,观察于斯,想得深,看得细,写得巧,写人与事,实则在写凝聚和宽厚。语言之爽辣、情感之洁净,凸起于纸张。魏光焰生于湖北的回族望族,我知道她对本民族的体爱之深和寻找之切,总感觉这一篇里关于回族生活的追寻应该更多一些,细一些,殷切一些。   阅读起来更舒适的,是叶多多的《私人的阅读》。云南的叶多多是我很欣赏的散文园地的女作家,她用深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