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三个自然意象
简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三个自然意象
简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三个自然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学习内容,诗人们通过典雅生动的诗句表现了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了大约三十首唐诗,其中出现雨、雪、霜三种自然意象的唐诗有十三首,可见这三种意象是比较重要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赋予客观事物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下面笔者将从这三种自然意象入手窥探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具体分析意象寄予的情感内涵。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雨意象
在大自然的现象中,雨是十分常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写雨的唐诗,如篇目《春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清明》、《渔歌子》、《滁州西涧》等。将雨与诗人的情感相连,它的意蕴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表现喜悦之情
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给人带来喜悅和希望。杜甫的《春雨》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年级下册,第17页)首句好雨知时节直接用一好字来赞美雨,接着赋予雨人的思想,说它知道春天是万物苏醒、蓬勃生长的季节,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悄然而至,真是善解人意。而且,当时作者所在之地成都正值旱灾,此时春雨降临,是多么令人欣喜若狂。春雨是温润、绵长的,夏雨是磅礴、急骤的,但都能反映喜悦之情。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五年级下册,第131页)诗人运用跳字将白雨拟人化,明亮的雨点迫不及待地落下,欢快地跳入船中,写得如此活泼和惹人喜爱。夏雨来去匆匆,顷刻间,雨过天晴,水天相接,一片蔚蓝,令人赏心悦目。此时的诗人似乎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豁然开朗,内心舒畅。
(二)抒发游子愁绪
烟雨蒙蒙,蕴含着诗人伤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感的愁绪,最形象的便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年级下册,第37页)这一时节,亲人无论相隔多远都会尽力团聚,进行踏青或扫墓等集体活动。而此时的杜牧却漂泊在外,无法归乡,更不能祭拜祖先。清明时节雨纷纷,天公似乎也懂得他的忧愁,细雨绵绵,如同内心的愁苦一样细密而杂乱。形单影只、衣衫尽湿的他此刻还能做什么呢?只能寻处酒家,避雨休憩,小酌几杯,以解烦忧。诗人身处异乡,不识此地,幸得牧童告知附近名为杏花村的酒家。但路途疲惫,还得冒雨前行,心中似乎更郁闷无奈。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雨意象,除了表达喜悦之情外,也抒发游子愁绪。
(三)寄寓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雨不仅能表达诗人的喜悦、哀愁,还能寄予诗人对远离喧嚣、闲云野鹤般生活的憧憬。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六年级下册,第48页)渔夫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桃花繁盛、鳜鱼鲜嫩之际冒着细雨垂钓,不愿归去。而作者也在一旁迎着微雨,看着渔夫抛竿、等待、扬竿、装筐,斜风细雨也无法阻挡他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同样,韦应物的七绝《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三年级下册,第78页)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境。暮春之际的傍晚,春潮带雨,潮水上涨,郊外渡口人迹罕至,此刻更无人影,只有一叶扁舟横在江上。诗人远离尘世,独自闲逛至此,虽突降细雨,但他从容自适,欣赏着郊外的景色,足见其对隐士般闲适生活的向往。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雪意象
雨表达了喜悦、游子愁绪和对归隐生活的追求,而雪意象因其严寒冷酷成了恶劣环境的象征,如李贺的《马诗》。另外,因其洁白、纯净而成为高洁的象征,但同时又有清高孤傲之意,如柳宗元的《江雪》。
(一)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冰雪弥漫,步履艰难,环境恶劣。正如《马诗》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六年级下册,第108页)。李贺运用沙如雪这个比喻,将黄沙比作白雪,一黄一白,色彩分明,二者本无联系,那么作者为何会把万里黄沙看成了皑皑白雪呢?这是因为夜晚月光凄冷惨白,透着一股凉意,在这月光的映照下,万里黄沙就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此处虽是虚写雪,但正因如此,才更突出边关环境的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看到月亮一般会思念远方的家人,怀念安逸的生活,渴望与家人团聚。然而,诗人看到燕山上的新月,联想到的却是如弯月般的武器,可见他是多么渴望驰骋沙场,建立功业。雪中流露了不畏艰苦驻守边关的壮志豪情。
(二)显示孤寂高傲的情怀
冰雪笼罩大地,万物都消失在白雪之中,给人以空旷寂寥之感,柳宗元的《江雪》(四年级上册,第135页)就描绘了这样的情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前两句虽未明说雪,但暗藏此意。满山遍野,处处被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