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要点

而面茶呢?同样如此。 面茶正确的吃法是有一次一个老大爷告诉我的,大致就是得举着碗转着弯儿喝,一点儿酱料一点儿面,就不至于到最后什么味儿都没有了。我试了试,果真如此。 仔细想想,这似乎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品格与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人似乎都渴望着不温不火、平平淡淡又似水长流的生活。不盼着一夜暴富一飞冲天,只求这一生每个阶段都有点小惊喜小快乐。 而喝面茶,讲究的也是每口里都带着咸头儿。不一口气喝咸了,落得最后什么味儿也没有;也不一直紧紧缩缩省着酱,倒最后反倒浪费了。这不正是平淡、温和又长久的体现吗? 所以我更爱面茶了。 我想这种爱是真正的、深入灵魂的爱。因为它的好喝,更因为它承载了北京的味道和北京的内涵。它顺着食道滑入我的胃中,隔着肌理与我的心脏内的灵魂交相呼应,它们流淌着相同的,北京的血。 我爱面茶!深入灵魂! 根儿 出了天坛南门,穿过刘家窑桥,那就是我的“根儿”。我的“根儿”不仅是那间老屋,其实还有那些不变的老规矩。 那时家里规矩可真不少。“冬至的饺子,秋天的膘儿”“吃饭要端着碗儿”“沙发要套上套儿”。就连每次爷爷蹬着三轮儿去天坛也是规矩一大套一大套,“进屋不踩槛儿”“右脚先左脚后”“回音壁得从右边绕着走”“见着唱戏的熟人要主动问个好”。那时看来,这些规矩真是繁琐,令人生厌。 不过要是守好这些规矩,倒是可以换来一顿天坛后边树林里的野餐。幽径交通,伴着长廊下票友的唱腔、飞鸟的欢鸣、看着树下的老人打太极,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可是随着十几年的发展,真是“事也非人也非”。家一路从南二环搬出了北五环,回音壁太极殿开始卖票了,长廊下的京腔改了黄梅,树林里的太极改了广场舞,虽说有一脉相承之意,但终究没接上地气。就连那老规矩也随着爷爷的一阵烟儿跟八宝山吹散了。人们常说这“树挪死人挪活”,可我这一挪,根儿没了,却“生不如死”。 我曾试过去寻“根儿”,可老邻居们大多“挪”走了,曾经门口的炒肝儿改了川菜。虽然天坛还是那个天坛,但我的根儿好像被那些游客踏烂了一样,留下的也就是一些记忆的残片。大殿的槛儿被踩出了凹,回音壁人们开始从左绕,这些无形的“根儿”也被人拎出来砍断了。 也许我就是没有根儿的一代人吧,北京话里带着东北腔,中西节日混着过,比起东来顺儿人们更喜欢海底捞。对于“根儿”的记忆也只留在老照片儿里。用“根儿”泡的浓茶,喝了一碗又一碗,早就没味儿了。也只有打车时,操着京腔的师傅帮我加点“土末儿”。 可老规矩丢了那就没辙了。路拆了修修了拆,丢了那“勤俭持家”;地铁上年轻人抢座抢得你死我活,丢了那对老人的尊敬与北京人的局气。其实,与其说是丢了,不如说是被消磨了,被这岁月消磨了,消磨后被人一烧,跟八宝山小格子里放着了。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有人像我一样在“寻根儿”,把老规矩又提了出来。可我觉着这终究是纸上谈兵,若想再像当年拿来教化人,终究显得力不从心。北京二千多万人口,老北京不过三四百 万,剩下一千六百万都是带着自己的根儿来的,人家也不愿意丢,也不愿被咱消磨。 我也许还是幸运的,至少还知道自己的根儿跟刘家窑那个地界儿埋着。可当我的下一辈们问起我他的根儿在哪时我该怎么说呢?在那或许已成废墟的老屋里?在那虚无缥缈的老规矩里?也许我只能对他说:“孩子,你去天坛长廊后边的小树林儿,找棵最老的树,挖挖,你祖爷爷可能跟那儿坐过,跟人下过棋,那儿就是你的根儿。挖的时候小心点儿,别伤了咱的根儿。找着记得埋好,别让人给毁喽。” 老规矩都去哪了 寒山寺的禅钟依旧,但客船已不在;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而迎送游子的客帆早已消失在山重水远的前朝。 我们感叹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觅,咿呀婉转的昆曲只能在大剧院中苟延残喘。可是,又有谁曾问过,我们的“老规矩”呢?它们都去哪儿了? 中国自古便崇尚“规矩”,古有王羲之从练字的小献之手中猛然夺笔,只为检测他是否遵守练字的规矩——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亦有嵇康,猖狂一生,放浪不羁,临终却留下千字的规矩,反复告诫儿子笃行不悖。于是献之拜谒谢安,旁人多言俗事而独其默然,深受谢安赏识;嵇康之子谦逊有礼,文质彬彬,得以善终。这都是家传规矩于世,晚辈谦恭谨记的益处啊! 北京的老规矩,亦是俯拾皆是。但是那代代留传、千古流芳的箴言,却渐渐为我们所淡忘。于是,我们便自作聪明地在其前面加上一个“老”。这“老”字一出,顿有过时之感,让我们可以自欺欺人地放宽心。一边随便浏览着这“陈年旧规”,一边安慰自己:“时过境迁了,还守什么老规矩啊!”我们都将老规矩置于脑后而不顾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