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_0.docVIP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_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_0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 【 内容 提要】 五四时期对翻译文学价值的认识趋于全面,不仅把它当作张望异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视之为思想启蒙的载体、精神沟通的桥梁、救治传统文学观念弊病的良药、新文学建设的范型与别致的审美对象;翻译文学的选择,既切合新文化运动的 时代 要求,又对新文学有所增益;文学翻译是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蒙效应,极大地拓展了 中国 文学的表现空间和 艺术 天地,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在诸多层面上参与了中国 现代 文学建构乃至 历史 进程。 一 问题 的提出 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 文献 里的零星记载。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近代翻译文学开始把外国文学作为文学来翻译,但是,存在着一些 影响 翻译文学质量及其 发展 的问题,譬如:以“意译”和译述为主,其中根据译者感情好恶、道德判断及审美习惯而取舍、增添、发挥、误译、改译、“中国化”(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中国化,小说译为章回体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原著署名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译著不注明著者,或者有之但译名混乱,还有一些译著也不署译者名;译作中只有少数用白话翻译,大多数与代表性成果则为文言;各种文体不平衡,小说居多,而诗歌、散文较少,话剧更是寥寥可数。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 教育 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 社会 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翻译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4月)与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第8章为“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现代出版社1947年9月)也注意到抗战时期翻译界的“名著热”现象。 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却反而受到不应有的冷落。截止 目前 ,有220种以上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在通史性质的著作中,没有一种为翻译文学设立专章;有的著作只是把翻译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背景来看待,而当述及第二、三个十年时,就看不见翻译文学的踪影了;有的著作述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梁实秋、卞之琳、周立波、穆旦等著译均丰的作家时,对其翻译只有寥寥几笔,述及沈从文、丁玲、艾芜、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路翎、贺敬之等作家时,对其所受翻译的影响,也是一笔带过,而没有把翻译文学的建树及其影响放到文学史整体框架中来考察。饶有意味的是,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魏晋南北朝文学与近代文学部分,分设“佛经翻译”与“近代翻译与翻译文学”专章,而现当代文学部分,本来占有更为重要地位的翻译文学,却连专节也没有。 翻译文学为何受到冷落?究其原因,或许与翻译文学 研究 较为繁难有关,它需要研究者最好要懂至少一门外语,要有宽广的世界文学与文化视野。另外,大概也有学科划分过细的缘故,现代文学界把翻译文学让给了比较文学界。后者对现代翻译文学给予了相当的关注,80年代末以来陆续推出一些成果,譬如: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翻译文学的历史脉络,介绍并评价了重要翻译家与社团、刊物、出版社的建树,注意到翻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订版(副标题标明“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6月),对1917—1918年的翻译稍有涉猎;谢天振、查明建主编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为第一本现代翻译文学专史,既有历史脉络的勾勒,也有重要译者与国别文学的翻译情况;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译介史(1919—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等,也在国别文学翻译研究上有所建树。 现代文学界之所以忽略翻译文学,深层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学科初创期,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 政治 上强调独立自主,反封锁的同时容易走向封闭保守,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