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政治新探:以诏令为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初政治新探:以诏令为中心

明初政治新探:以诏令为中心 发布日期:2012-08-21 原文刊于 万明 诏令是古代官方档案文书性质的第一手资料,是古代政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文献。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制下,权力之链的顶端是皇帝,皇帝发布的诏令即“王言”,是帝国最高决策的表现,也是最重要的法律形式。自秦汉以来,国家意志由诏令体现出来, “以文书御天下”的治理模式久已存在。因此,历朝历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构建及其运转,都是依靠诏令的形成、下达与执行来实现的。诏令是古代政治的核心,它的形成过程与政治决策过程是同一的。围绕诏令,可以映现政治体制建立与演变的全过程。明代由于平民帝业的建立,更凸显了其特殊意义。 明代政治起源于洪武朝,一代政治体制的构建,成于洪武朝。学界普遍认为,洪武年间是中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典型时期。沿袭自秦汉以来“以文书御天下”的治理模式,洪武朝诏令数量繁富,而且大量诏令为皇帝所亲撰,极具特殊性[①],对有明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过程赖以运行的动力是权力,诏令是皇帝权力的具体表现。帝国通过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诏令形成与下颁而运行,有关重大政务的决定是以诏令的形式出现。根据广义的诏令概念,包括皇帝或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诏、敕、诰、谕、榜文等所有各种类型的下行文书。[②]?就所涉地域而言,洪武年间诏令遍及全国各省府州县以及周边各国,依靠诏令的传达实施对国家与社会的全面治理。围绕诏令形成和下达执行的过程,就是明初政治决策的过程,伴随一系列诏令的形成,最具意义的无疑是新体制的建构。 诏令作为表述明代政体形成认知的概念,是明代政治史的中心链条。以往明代政治史研究聚焦的明代皇权乃至皇权与相权之争,以及所谓内阁和司礼监的对柄机要,[③]?都与诏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印证诏令确实是明代政治之关键。明代诏令如何形成的问题,也就是明初政治过程的各项决策如何产生的问题,从中可以了解明代中国的整体建构乃至政治过程的实态。然而,迄今未见从诏令这一关节点出发对明代政治的探讨。有鉴于此,本人在近年主持进行《明大诏令集》(洪武朝)课题,初步收集整理明太祖诏令的基础上,不揣冒昧,尝试以诏令作为明代政治史新的研究视野,通过明太祖亲撰诏令为中心,[④]结合其他史料,考察明初政治过程实态,进而探讨明代政治体制的建构与重构。 ? 二、诏令所见政治过程实态 明太祖《即位诏》昭示了明帝国的建立。这一《即位诏》,见在《明太祖御制文集》之中,是以明太祖亲撰形式存留于世的。[⑤]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徇舆情,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是年为洪武元年。[⑥] 从《即位诏》,我们可以了解明代体制建立之初,经历了臣民拥戴的过程,这是合法化皇帝建立政体的开端。《明太祖实录》记载:?“吴元年十二月癸丑,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⑦]这一程序与历朝没有不同之处。古代皇帝的合法化,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即有臣庶的“合辞劝进,尊为皇帝”,才有即位之合法。“众庶”只是名义上的,实际参与“合辞劝进,尊为皇帝”的,只能是“文武百官”。标志在帝国建立之始,君臣共同选择了国家体制——帝制。君臣之间确立了各自的名分,也建立起一种默契,在开国之始明确由皇帝诏书表达了出来。 明代政体的建立,采取了先沿袭后改革的方式。“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纲纪尽系于此”[⑧]。后来,明太祖以诏令的形式说明:“当即位之初,会集群臣,立纲陈纪,法体汉唐,略加增减,亦参以宋朝之典”[⑨],明初国家政治体制,是对汉、唐、宋代的延续,而最重要的,是“会集群臣,立纲陈纪”的结果。 从诏令的起始语来看,明太祖改元朝诏书的起始语“上天眷命”为“奉天承运”,?启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直在帝制中国沿用了五百多年。《明太祖实录》载: 上以元时诏书首语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谓天之眷佑人君,故能若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命易为 ‘奉天承运’,庶见人主奉天命,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⑩] 《尚书》称“敕天之命”,也就是奉天而行的意思。明太祖正是用此意。明人余继登曾指出“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11]?揭示明太祖更改诏令起始文字的真实用意。诏令文字的重要更改,似乎把明太祖尽心奉顺天命、不敢自专的心理充分表达了出来。无独有偶,明初宫殿大门命名为“奉天门”,正殿命名为“奉天殿”,自然可以说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沈德符曾评述说: 按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万世不可易。以故《祖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遇亲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太宗继之。[12] 明太祖对于诏令起始句的改革,是诏令程式的一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