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要点

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情与景的关系。但二者并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对等。因为诗歌中的景是在艺术改造基础上的审美升华。情景的美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换生成。因此,虽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简单的情景交融,艺术中情与景的交汇融合也不能代替现实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对立,但是,经过审美的转换或艺术的过滤,艺术中的景物就会生成为与现实中的景物不同的新质,从而在艺术中成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关系。 就景物来自于自然(包括大自然和人造自然)而言,情与景的关系永远也不可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中轴。因此,情与景关系跟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存在着互通、互依、互用,就像艺术与生活之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对诗歌发展的影响这一重大命题就会在情与景交互作用和发展变化中得到验证和落实。情与景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化显现,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课题的重要子课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跟人与人,跟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任何一部诗歌史、任何一部文学史的纲骨,是缺一不可的三个维度。因此,既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所谓“人学”范畴,也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文学中唯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情景关系上就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借助于写景,而景物又随人的气质和主观心情的变化而被选择,具有不同的色调,因而“一切景语皆情语”,都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表征。情与景跟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依不舍、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存性,守卫着人类的家园,维系着和谐。 另一方面,景物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且还会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产生感兴和诗情。因此,不仅诗人的感情色彩受到人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而且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的影响。正是人在自然中的家园感和人与自然的亲和,才使得诗人面对大自然时,产生唐人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的宇宙之思;杜甫产生“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旅夜抒怀》)的命运悲情。正是借助于大自然与人的亲和,诗人的情感才有了亲情般的依恋和宇宙般的寂寥,在近与远、亲与疏、小与大、实与虚、情与景、有与无之间形成张力,形成转换,生成妙境。同样,到了宋代,柳永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再生思归乡愁(《八声甘州》);苏轼面对“大江东去”,醒悟了生命的虚无缥缈(《念奴娇》)。唐诗与宋词体制不同、风格各异、情调有别,但就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而歌而叹来说,凡有意境者,都是“与天地并生,而与万物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地人合一的圆融境界,是宇宙的情化和情化的宇宙,是一支支自然的曲,一首首永恒的歌。 展示人与自然关系背景中诗歌的情景关系及其存在状态,并揭示其存在的原因,无疑会深化我们对诗歌情景关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深对文学内在规律的认识,为重写中国诗歌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诗歌中情与景的《春江花月夜》《旅夜抒怀》《念奴娇》命运悲情生命的虚无缥缈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 (2) (3)《陈情表》中李密形象地写其孤独处境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将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珠子灯 汪曾祺 ⑴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