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论文.doc

  “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开始,中间介绍了要素禀赋论,里昂剔夫之谜,以及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新古典贸易理论),一直到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为止。基本涵盖了“比较优势模型演化”的大部分重要理论,并且对“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从历史上,内.freel/Lm),1947年为1.30(18184/13991),1951年为1.06(13726/12977),比率都小于1,而根据H-O理论,美国的这一比率应大于1。这说明美国出口产品与进口替代产品相比是更为劳动密集型的。 三,新古典贸易理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在“里昂剔夫之谜”的推动下,经济学家们得出了一系列能解释此实证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进而对H-O模型的原始条件做了许多的改进,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步发展。 1.对要素数量和质量的扩充 (1)对要素质量的分析:①里昂剔夫自身对反论的解释。他认为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美国的劳动是倍加的劳动。因此,美国自然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②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该学说注意到美国工人身上蕴含有大量资本的因素,工人的高生产率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入部分加入到美国的资本存量中去,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就能得到提高,从而可以部分说明反论。 H-O模型把各国在生产中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论述的前提。而对要素质量的分析,都提到了劳动力非同质的问题,即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否定了过去理论中劳动力具有同质特性的假设。 (2)对要素数量的扩充——自然资源稀缺说。该理论认为里昂剔夫在研究时,仅局限于分析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而忽视了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若美国严重依赖某几种自然资源的进口,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或提炼,在美国是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昂剔夫反论指出的现象。 2.对要素密集度相对性的分析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在H-O模型中主要是指单位商品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而实际上,一种产品是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界限。 (1)要素密集度的空间相对性——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该理论认为,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美国国内就可能是用资本密集型方式生产出来的。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产出可能存在着“要素密集度的逆转”。 (2)要素密集度的时间相对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与生命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其要求的要素比例结构相适应,在贸易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要素密集特性,大致的过程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在这一过程中比较优势便从一个国家转移到了另一个国家,该产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因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而发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H-O模型与产品生命周期连结起来,使比较优势、H-O模型由静态向动态化发展。 四、新贸易理论的解释 在上文中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比较优势模型”从最初演化到“里昂剔夫之谜”的过程以及对“谜”的解释,虽然在“里昂剔夫之谜”之后,新古典贸易理论就开始了对自身贸易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但不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都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自身的框架中的补充。应该看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规模效益不变为前提,而且分割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等许多假设的硬伤。 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研究的经济学家发现,无法再用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了,许多经济发展相当,有相同的自然资源,可以生产同样好产品的国家,他们之间的贸易却发展迅速,这是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于是,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和一些二战后出现的新现象。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1977)提出基于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简称D-S模型)。D-S模型是基于规模经济与消费多样化的冲突的。认为对消费者来讲消费品种类越多越好,效用水平越高;对于厂商来讲,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厂商基于资源有限和成本的考虑,会尽量想把把一种产品规模做大,而减少消费品种类,因此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就存在这样两难冲突。如何解决这种两难冲突,办法是使人口规模和(或)资源增加,而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正具有这种功效。 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