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明清时期的北方宗族与地方社会
——以河南新乡张氏宗族为中心
申红星
(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摘要: 张氏宗族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新乡的北方宗族。在明末清初时,凭借宗族内正
确的教育方针,张氏族人开始科举仕宦,涌现出以张缙彦为代表的科举入仕之人,张氏也逐渐成为当
地望族。本文以个案的形式,考察了张氏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进行的一系列宗族建设,
并且注重研究兴盛后的张氏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希望能使对北方宗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南新乡; 北方宗族;张氏; 地方社会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史研究当中,有关中国宗族的研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就地域
来说,存在着“南强北弱”的格局分布,对北方宗族的研究一直弱于南方宗族。因此对
北方宗族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宗族研究的新领域,也越来越为众多学者所重视。本文所要
研究的河南新乡张氏宗族则是典型的北方望族,对于其宗族制度以及社会影响,学界尚
未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所收集到的张氏族谱以及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
以期深化对北方宗族的研究。
一、新乡张氏的发展以及族谱的修撰
新乡地处河南北部,南临黄河,东接卫水,西依太行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新乡
历史悠久,新乡古为冀州地,周为鄘国,因而又称鄘邑。宋朝时隶河北路,金朝时属卫
州河平军,元时属燕南河北道,明清均属卫辉府。而小宋佛村,亦称小送佛村,位于新
乡西南三十里,据称:“宋时,有石佛自上游随水潺湲而下,至此而止”① ,乡人据此
建了西明寺,以为纪念,而此地也因此称为宋佛村。文所要论及的张氏宗族,自明永乐
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于新乡小宋佛村,在此地不断繁衍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望族。
新乡张氏从清朝康熙年间至民国初年曾五次修谱,本文所依据的族谱为民国六年
(1916)年张氏十九世子常等所续修的张氏族谱。②该谱除了包括历次族谱序、修谱凡
例以及世系外,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分别为:纶音、封荫、爵秩、齿德旌奖、节孝、
翰墨遗稿、祠堂、茔兆、家规;下卷分别为神道表墓表、墓志、行述、谥、合传、族贤
列传、义学。由于本次修谱不仅保留了前四次修谱的主要内容,而且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因此内容十分广博,比较完整,有利于全面了解张氏宗族的情况。
在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朝统治者曾多次组织山西移民迁移外地,而河南新乡县
也在山西移民迁入地范围之内。张氏民国族谱中族人曾多次提到其祖得山公的迁居情况,
如在张氏第十五世张资汉撰《族谱旧序》中谈到,张氏“家庐太山洪洞下,永乐中,始
祖得山公,以右族徙实新乡,治家宋佛村”,张氏系明朝永乐年间由始祖得山公自山西洪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技与社会变迁”(2006jdxm141 )基
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① 赵开元等纂:乾隆《新乡县志》卷 3 《秩官上》,乾隆十二年刊本。
② 此族谱除世系外全文附录于由小宋佛村编纂委员会主编的《小宋佛村姓氏志》(新风出版社 2000 年
版),在《姓氏志》当中,还详细介绍了张氏宗族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利用价值甚高。
1
洞县迁入河南新乡,有关张氏在山西洪洞县的情况,族谱并无详细记载,① 因此,张氏
以始迁祖得山公为其始祖。由于新乡地处中原,深受元末战乱以及“靖难之役”所苦,
当地遭受到相当大的破坏,田地荒芜,几无人烟。得山公初至宋佛村时,以务农为生,
面临着极为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仅仅“予田一区,井臼耒耜,皆取办(于)县官”② 。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张氏得山公后七世单传,人口繁衍并不兴盛,此后则略有起色,
直至十世耆宾公(张登)“教耕教读”之后,张氏始得“繁衍昌盛”,③开始频频科举入
仕。
张氏能够科举仕宦兴盛,得益于耆宾公正确的家庭教育方针。耆宾公名登,字四魁,
号古庵,乡中耆老,共有四子,分别为问仁、问明、问德、问诚。由于此时张氏家境并
不殷实,不能允许其各子皆步入读书科举之路。耆宾公采取了“耕读结合、以耕养读”
的方针,针对其子的个人情况,因材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