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河:一个欧式农牧文化在中国的复制与变化(1917—1964)论文.doc
三河:一个欧式农牧文化在中国的复制与变化(1917—1964)论文
内容提要:20世纪上半叶,从俄国迁来的流民曾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三河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本文从居住条件、农牧业、生态和经济的适应方面,对这一特殊社区的建构过程作了描述与分析。结果表明一个文化的移植成功,其核心条件与生态和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三河,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农牧生产技术、森林、土壤和从俄境移植过来的兵农制。
关键词:俄罗斯族 农牧业 文化移植 三河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文化长期以来以游牧为主,蒙古族,外加几个通古斯族,构成游牧文化的主体。17世纪以后.freelman System)。正由于这一体制的复制,使三河有一种文化搬迁的感觉。兵农制是建立在村庄基础上的自治行政。各村落选举产生村长,又叫屯长,任期1年。17个村庄再共选名总长。这种地方自治在后贝尔加湖地区17世纪就已经形成,以后逐步发展,逐成系统。那里的基层单位为屯,屯上为乡。与中国传统的屯田制不同,这种制度有民主特色,屯长和乡长(总长)都是选举产生的。至于机构,有乡决议机关,负责作集体的决定,有议长负责讨论,所讨论的事不仅有治安和行政,还有共同耕作和其它生产方面的事。治安有专门的治安系统,司法有专门的司法系统,还有地方裁判官。在选举总屯长的时候,居民每10户选出1户作代表参加投票,总屯长必须在三河地区居住5年。这是一种高度独立自治的系统,当时的日本调查专家认为地方当局应当考虑是否让兵农制继续存在下去。但这种制度一直被利用着。③不但利于保安,也可以帮助税收。日本专家到三河调查时,由于三河地方行政系统的配合,各种耕地、人口数字非常清楚。④
三、欧式农牧制度
汉人的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汉人到那里几乎都表现这种技术特点,而不论所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何,这表示这种技术特点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与生活习性相一致的技术文化。与汉人相反,欧洲文化的特点就是农牧结合。欧式的农牧结合要一定的规模,也需要有一定的村庄共同行动,村庄放牧地是共同的,耕地的休耕时期大体上也是同步的,由于要照顾到休耕期内的放牧,所以,各户一般要在收获和轮作制度的安排上与村庄集体活动相一致。马克布洛赫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有两种习惯深深地触动了中世纪乡村的农田生活,这就是强制性轮作和强制性公共牧场。⑤这种习惯在景观上形成村庄周围有序的牧地和耕地组合。三河人也是如此,他们的牧地是统一的,前面业已提到,乡村议会要讨论共同耕作和生产方面的事务,所以轮作程序也在控制之中。只是后贝尔加湖地区和三河地区的生态条件使他们的经营模式与欧洲稍有区别。
-------------------------
①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5—6页。
② 仓持博:《三河露人农家の农业经营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十八年五月,第2、60页。
③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13—15页。
④ 山崎维城:《兴安北省三河地方概观》,《满铁调查月报》第15卷第3期,昭和十年三月,第25—26页。
⑤ 马克·布洛赫著,余中先等译:《法国农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页。
靠近东边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地带有肥沃的黑土地可以进行机械化耕作,也有许多的草场
可以作打草场,差一点的草原可以作放牧地。村庄周围的土地利用模式分成放牧地、打草地、耕地或森林等几个模块。以村庄为中心,向外依次的分布一般是放牧地、采草地、耕地和森林,其它不能利用的土地参差其中。满铁专家对上库力村194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表明,紧贴村落的外围是放牧地,其范围大体在村落外围4—5公里;放牧地的外围是采草地,采草地位于村落外5—20公里的范围内。蒙古人长期不打草,更不划分打草地,夏天逐水草,冬天让牲畜啃雪吃枯草。直到人民公社时期,蒙旗才大规模有序地划分出打草地;采草地的外围才是耕地,也在村落外5—20公里的范围内,与打草地交错分布,位置总比打草地更远一些;最外围是森林,大约在村落外23—30公里以外。①放牧地最多,占60%,打草地次之,占33%,农耕地占6%,蔬菜地在各户的院落内,占1%。②由于有很多的放牧地,放牧时间也很长。从农历4月上旬到9月下旬,是三河的放牧期,三河人也雇佣蒙古人放牧。由于公共放牧地都在村边,各家的放牧距离是一般在村庄2—4里的范围内。③这种土地利用序列也与欧洲一般农村不同,欧洲农庄周围一般也是耕地。这是哥萨克在后贝加尔湖丘陵地区特有的农业方法。那里屑丘陵地带,存在着永久冻结层,农民们只将丘陵南部或东边的地带开垦为田,丘陵下部平地往往只作放牧地或刈草地,自然就形成了近草地远耕地的格局。这种用地方式也成一种可传播的文化,到三河后,他们自然也寻找这种自然条件复制了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