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念” ——作文讲评(5)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800字以上; 6、不得抄袭。 学会从生活中的一滴水发现大海 ——关于亲朋与往事 1.纪念初中的三年时光 2.纪念母校 3.纪念高中生活 4.纪念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 5.纪念某个亲人师友 6.纪念某一件具体的事 1.纪念我出生那一天 2.纪念我入校读书那一天 3.纪念我们毕业那一天 4.纪念我第一次做错事 5.纪念我们高中的第一次失败 6.纪念我们高中的第一次成功 …… 学会通过细节小题大做 ——关于痛苦与荣誉 某个画面 某个细节 某个英雄 某个小人物 某个集体 某个具体事件 德日两国对待罪恶历史的不同态度 1.日本首相和高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教科书事件 2.德国的忏悔、赔偿以及惊世一跪 中国的纪念《南京强暴——被遗忘的大屠杀》 1.感谢提醒我们不忘记耻辱的人:张纯如 《根》:“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 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美国评论家威尔说:由于张的这本书,她终结了日本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 闻一多与“湘黔滇步行团” 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10日,迁移到湖南长沙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临时大学。四个月后,长沙临大决定西迁昆明,并改名为西南联大。当时学校规定,教职员,发给你路费,可以坐车、坐船到昆明,男生组成一个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到昆明去。” 闻一多教授报名加入步行团。 正是隆冬季节,小伙子们肩背行囊,冒着严寒,渡过湘江、沅江、资水三条大河,越过湘西,到了贵州省境内。 古时候,这一带叫做“夜郎”,山路崎岖,加之阴雨连绵,行走极其艰难。 68天以后,又是落日时分,站在高坡上远远望去,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目的地昆明终于到了。 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 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关于文化名人 ——作家、音乐家、科学家、思想家…… 1.外国文化名人 雨果、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肖邦、毕加索、梭罗、 南丁格尔、特雷莎修女…… 2.中国文化名人 屈原、李白、韩愈、文天祥、林则徐、鲁迅、闻一多、 巴金、张纯如……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不珍惜的民族更可悲。 铭记雨果与巴赫 1877年,在纪念1848年2月革命30周年时,雨果写道:“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只火炬。” 在法国,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活动于今年2月7日开始,这一天是法国学生圣诞节假期后开学的第一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这一天的第一节课——不论上的是什么课——自选一段雨果的诗歌或小说在课堂上朗读。中小学校还将连续五天举行“雨果马拉松”,即在本校的艺术沙龙里接力式地朗读雨果小说,形成一条“阅读链”,学生、教师以及周围的居民均可参加。之后法国的读书节、诗歌节、戏剧节都将以雨果为主题,整个法国的文化生活都将奏起雨果这支主旋律。 1999年,刚好是巴赫逝世200周年,整个德国各种纪念活动非常的多,我印象深刻的是巴赫逝世的那天,广播里面不断播放巴赫音乐,24小时全部是巴赫的音乐,别的节目没有了。巴赫对整个德国人来说是一个精神支柱。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纪念巴金 某地一家晚报引起了许多读者和同行的注目。该报在巴金去世的次日当即出版了100个版的《巴金纪念特刊》。据该报称,“7个小时做完100个高质量的纪念版,不仅创造了……报业的奇迹,甚至在整个中国报业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该报还召集一批当地文化界人士座谈,一致认为:“从文学史而言,《巴金纪念特刊》将是最为全面地概括‘文学巴金’的权威之作;从思想史着眼,《巴金纪念特刊》将是最为高端地对‘思想巴金’的瞻仰……” 这份特刊创造了另一个“奇迹”,一个将庆祝巴金诞辰的“鲜花”当作敬挽的“花圈”的“奇迹”。 在特刊第60版上的一篇题为《我们该如何纪念巴金》的文章同样是为纪念巴金百年诞辰而做,发表于2003年11月25日的《新京报》,其标题赫然是——《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