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分型与诊断的研究论文.docVIP

中西医结合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分型与诊断的研究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分型与诊断的研究论文.doc

  中西医结合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分型与诊断的研究论文 刘艳 蒋筱 杨小英 杜建雄 陈然 何焕平 【摘要】 目的以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对运动性疲劳的分型与诊断进行研究。方法选取125名运动员在冬训期间的前、初、中后期(不同的负荷量)训练后,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四诊”对大负荷量运动后运动性疲劳作出中医分型与诊断,同时测试与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相关的血成分[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容量(HCT)]、内分泌[血睾酮(T)、皮质醇(C)、T/C比值]、代谢物质[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BUN)]等生化指标的跟踪监控。结果运动性疲劳者中以筋肉疲劳证为多,占54.4%(68/125);运动性疲劳各症之间伴有一定数量的兼症,脾胃功能失调症兼症百分比相对偏高,占81.8%;疲劳组RBC,HB.freel,平均171.5cm;体重43~85 kg,平均62kg;运动健将10人,Ⅰ级运动员81人,Ⅱ级运动员34人。实验前查心、肺、肝、肾等功能无异常。 2 方法 2.1 训练分期冬训前期(实验前期)以小负荷量训练为主;冬训初期(无疲劳期)中等负荷量训练为主,但无疲劳症状;冬训中后期(疲劳期)必须是在大、中强度以上的训练后,运动员自我感觉出现疲劳。 2.2 问卷调查情况 填写《自我感觉调查表》和《运动性疲劳症候调查表》内容有:精神、睡眠状态、饮食、二便等情况,训练后肌肉反应情况、体力、心悸胸闷和喘气、月经情况对训练计划完成质量反应等等。 2.3 运动性疲劳中医诊断依据 选用张世明等[1]制定的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标准,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作出分型与诊断。共分为3种类型: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态疲劳;5种常见症候(筋肉疲劳症、运动性失眠症、脾胃功能失调症、肾气不足症、月经不调症)。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是以长时间大、中强度以上训练后自我感觉疲劳为前提,结合症、舌、脉合诊。以疲劳症状诊断为主。以舌象、脉象为辅的诊断方法。组织专职有经验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中医“四诊”,逐一询问并记录各运动员疲劳状况,及时填写《脉象、舌象登记表》。 2.4 抽血时间选择及测试指标每个阶段选取在周一晨7~8时之间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与运动训练相关的血指标(RBC,HB,HCT, T,C,T/C比值,CK,LDH,BUN)。同时,当天进行中医“四诊”。 2.5 统计学方法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运动性疲劳中医分型与诊断情况本组运动性疲劳者中,诊断为形体疲劳(筋肉疲劳)68例,占54.4%;脏腑疲劳41例,占32.8%,其中脾胃功能失调11例,占8.8%,肾气不足14例,占11.2%,月经失调16例,占12.8%;神态疲劳(运动失眠)16例,占12.8%。运动性疲劳者中以筋肉疲劳症为多,占半数以上,其次为月经失调症、运动失眠症,脾胃功能失调症占的比例最少。 3.2 运动性疲劳各症候兼症情况运动性疲劳各症之间伴有一定数量的兼症,脾胃功能失调症兼症百分比相对偏高(81.8%),其次是运动失眠症(75.0%),而筋肉疲劳症兼症百分比相对最低(29.4%)。见表1。 3.3 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时期内血成分指标变化情况疲劳期RBC,HB,HCT值显著低于无疲劳期、实验前期(P 0.01),无疲劳期低于实验前期高于疲劳期。见表2。 3.4 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时期内分泌指标变化情况 疲劳期(男、女)T、T/C比值显著低于无疲劳期、实验前期(P 0.01),无疲劳期低于实验前期高于疲劳期。疲劳期(男、女)C值显著高于无疲劳期、实验前期(P 0.01),无疲劳期高于实验前期低于疲劳期。见表3~4。 3.5 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时期代谢物质指标变化情况 疲劳期LDH,CK,BNU值明显高于无疲劳期、实验前期(P 0.01),无疲劳期高于实验前期低于疲劳期。见表5。 4 讨论 4.1 运动性疲劳对血液携氧能力的影响RBC,HB,HCT三项指标是客观反映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2]。正常情况下该三项指标越高说明血液携氧能力和蛋白质营养状况越好,有助于增强机体的代谢过程和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3]。HB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它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运动员机能状况良好时,HB应在140~170 g/L。HB低时,则训练状况差,易疲劳。如果出现“运动性贫血”(男子低于120 g/L;女子低于110 g/L [4]),运动员训练时因氧的需求量大,易发生头昏无力,运动后心悸、气短、体力不足等症状,虽然能坚持训练,但运动能力明显下降。目前认为赛前运动员的HB最适宜值为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