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材告诉我们如何作文(一)
-----有关《故都的秋》的教学
刘杰
《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散文名篇,在教学中谁都不能将这些文章等闲视之,但多年以来运用圆熟的方法而浅入浅出,已让我对自己出离了愤怒,新的学期,新的开端。百废俱兴的空气里我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我将不再沿用多年来熟透的教案,我将尽一切可能深味这些文章的内涵,以我的最大的努力教出新意,接近本然,同时也让学生知道阅读与作文就就像春播与秋收一样关系紧密,读教材同样可以学到文法,而且可以学到更高级的文法。
学《故都的秋》领悟写文章即写自我
郁达夫欣赏残败的生命,欣赏悲凉的意趣,不管别人如何写秋天,他写出了自我的情感,写出了属于予答复的永远的秋天。请看他的文章: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序《飞扬的个性》
我对德化一中有着特殊的感情,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化一中有过一段当教员的经历,而且因为德化一中同学的作文对我的理论研究有相当的触动。去年他们把优秀之作集成一本《青青野草叶》,请我作序。活到为人作序的年龄,有时,免不了说些空话,但是,对于《青青野草叶》,我非但没有说空话,相反,说了一些在一般序文中,很难说出来的话。这是因为,同学们的作文激发了我的灵感,在理论上产生一种顿悟,一种发现,后来变成了我对于作文观念的一个出发点。我那篇序言的题旨就是“找到自己少年的心态”。
流行的作文观念,是“贴近生活”,我觉得这种说法很空,甚至有点不负责任。什么叫做生活呢?一个少年,奔忙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不就是在生活之中吗?不是和生活贴得很近吗?
问题在于什么是生活。在一些权威人士心目中,生活是社会的、客观的,有着一种伟大的、统一的意义的,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遥远的,所以要努力去贴近它。其实,他们的所谓贴近生活,就是贴近那种固定的意义和伟大本质,而青少年每天都在体验着的日子,很平凡,并没有他们所向往的意义和本质。因而,要贴近那统一的意义,就不能不离开青少年各自的生活,离开的结果就很难免虚假,甚至是造谣。
中学作文、高考作文中盛产假大空,其理论根源就在于此。
生活中并没有那种抽象的、远离青少年心灵的统一的意义。离开了青少年的心灵的生活,就既不是“生”的,也不是“活”的。生活,就是活在不同人的生命的独特的体验,抽象的统一的本质不是生活。只有有了独特的生命的体验,才叫生活。它并不仅仅是一些事件和经历,它的生命在于当时和事后的情感、感觉、幻想、遗憾、痛苦的体验。只有这样,才有生气和活力,才有可能成为写作的源泉。不和自己的情感发生关系,心灵不曾为之激动过,为之颠狂过的,哪怕是很有社会意义的,也很难成为写作源泉,严格的说来,一般的经历不能叫做生活,因为对于心灵来说,它既没有“生”过,也没有“活”过。盲目地要求青少年贴近这样的“生活”,实际是让学生背弃自己的心灵体验,失去自己的个性。
基于这一点,我提出了一个纲领:贴近自我。只有贴近自我,贴近自己鲜活的生命,有了和他人不同的体验,才能贴近生活。生活的发现和自我的发现是不可分割的。
正是因为这样,我提出,为了贴近生活,必须找到自我。
在读《青青野草叶》的选本的过程,我觉得找到自我的理论还需要发展,我在给一个中学生刊物的信中这样说:
我已经为贵报写了“找到自己”,这还不够,为什么一些同学少年就是满篇大人腔,就是找不到自己呢?这是因为,他们往往对于自己最现成的少年心态不由自主地回避。我从一组中学生的散文中,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找到自己年龄特点的心态,哪怕是调皮鬼的也好。如果出一个题目,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老师,恐怕许多同学写出来都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有一种现成的统一的话语模式在扼杀着年青的个性。流行的话语有一种力量,像无声的命令一样让你把自己活泼的、调皮的天性掩盖起来,其结果就是不由自主地写些空话、套话、大话。在一些成功的作文中,活脱脱就是作者自己眼中的老师:作者不但对老师调皮,而且对语言也调皮。许多同学文章写不出自己的个性,往往就是因为做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