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建尊重与要求和谐的道德教育 ? 内容: ? 封莉蓉 朱细文 周 卫
“他们在看什么?让我也瞧瞧!”压题照片上的孩子顺着雕像手指的方向仔细搜寻。如果不加以说明,许多人会以为这是成人刻意导演的一幕,其实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想法和下意识的举动。由此看出成人与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确实存在差异。教育者承认这种差异,并尝试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既要尊重他们已有的经验,也要尊重当前的状态,还要尊重他们未来的可能性”。作者不仅实践了尊重与要求和谐的道德教育,更让我们体验到由此而生成的无限幸福与快乐。
一
宋庆龄幼儿园自十年前创办以来,一直在努力将宋庆龄对教育工作“示范性、实验性、加强科学研究”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在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宋庆龄幼儿园走了一条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吸收和兼容并蓄的路子,既继承了我国近百年幼教事业的优良传统(主要是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和综合单元主题课程的实践)、也学习和引进了国外比较普遍而成功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模式(主要有蒙台梭利教学法和杜威的民主教育理论),以及它们各自相应的实践操作层面,即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蒙台棱利结构式教具”和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团体社会精神为目的的“小组合作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有些生搬硬套的痕迹。但是,我们本着融会贯通的精神,不断地展开内部的分析、讨论并积极吸收外部的批评、建议。时间日久,也就逐渐走出了最初的刻板和笼统的幼稚状态,进而能够明晰地确立这几种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各自适应的方面和领域,并且通过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提取出众多理论和模式的共同的、核心的本质精神——对儿童的尊重,从而形成我们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理念、原则和风格,即不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一以贯之的精神。 尊重一词是真正的微言大义。在我们自己长期的研究、实践和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即使我们竭尽全力要去尊重幼儿,却总是不断地发现我们在太多的地方侵犯了他们自由的权利,剥夺了他们自主的机会,损害了他们正当、合理的权益,因为我们总是低估了幼儿的潜在的和实际的能力。由此我们体会到:尊重,既要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也要尊重他们当前的状态,还要尊重他们未来的可能性。 但是,即使我们知道尊重充分地包含着什么,也常常还是不知道如何尊重。我们知道要做正确的事情,却不知道这正确的事情要如何正确地去做。因此,当我们在主观上常常以为自己尊重了幼儿的时候,幼儿在客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却让我们感到他们仍然是被勉强的、受强迫的、被限制住的。当我们反思自己的观念,并且更进一步地反思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还是深深地处在“传统教学”和“教师”身份的习性之中。我们发现,只要我们还是以教学目的为中心而不是以幼儿的自然表现、探索和创造为中心,只要我们固着于目标、程序和结果而没有将自由的过程解放出来,只要我们仍然以自己的答案和伦理规范为惟一正确的标准而不能容忍幼儿的“错误”和“不足”,那么“尊重”将只是我们用以安慰和粉饰自己的一句口号。 于是,我们努力打破一切想当然的、现成的、固定的东西,开始向前追溯,追溯一切教育观念、行为和方法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毫无疑问的东西,不过都是习惯罢了。而习惯虽然方便顺手,却不一定就合理恰当,其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导致了教师的惰性,妨碍了教师的创造,使本来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事业成为一种单纯的执行工序的职业。在接下来更进一步追溯中我们还发现,课程中固定的知识技能、固定的道德标准、现成的材料等也无一不成为我们的习惯,这种习惯直接造成了幼儿的惰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感受者、被操纵者、服从者,而不是独立自主、积极探索和勇于创造、表现的人。 在质疑习惯、否认习惯、摆脱习惯、重整习惯和寻求新的方向的过程中,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许多我们认为天赋的或者现成的东西,其实都是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教育如果要取得真正的效果,必须在课程上追随儿童的自然发展的历程而不是超越它,在教学上通过幼儿的自然表现即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冲突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知识、技能、规则都不应当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于幼儿对他们自己的动作的主动建构。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的“自然状态”。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一种在文明或普遍的标准获得之前发生和发展着的事实,它包括了自然的起点、自然的过程和自然的结果。因此,在贯彻对幼儿尊重的过程中,在破除和整理习惯的过程中,在一个使一切进入发生、发展状态的过程中,我们渐入佳境地接近了一个最丰富、最生动、涵藏着无限可能性的境界——自然。 教育不是要使儿童摆脱自然状态而进入到文明的状态吗?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教育”塑造成一个个循规蹈矩、察言观色的“小大人”的时候,我们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