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原理讲稿.ppt

  1.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 1. 3 铜副族的 M(II)化合物 1. 化合物的颜色 2. 氧化还原性 3. 稳定性 4. Cu(OH)2 的两性 (32)结束 13. 2 锌副族元素 13. 2. 1 锌副族单质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3. 锌的冶炼 13. 2. 2 锌副族的 M(II)化合物 1. 酸碱性 2. 热稳定性 3. 水解性 4. 配位化合物 13. 2. 3 锌副族的 M(I)化合物 1. Hg(I)与 Ag(I)的相似性 课间 2. Hg(I)与 Ag(I)的不同 3. Hg(I)和 Hg(II ) 的相互转化 13. 3 钛副族元素 13. 3. 1 钛的存在与冶炼 1. 稀有元素 2. 钛的冶炼 13. 3. 2 钛单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13. 3. 3 二氧化钛 1. 与酸的作用 2. 与碱性化合物作用 3. TiO2+ 的鉴定 13. 3. 4 钛的其它化合物 1. 钛酸 2. 四氯化钛 3. 三氯化钛 (33)结束 13. 3 . 5 锆与铪 13. 4 钒副族元素 13. 4. 1 钒单质 13. 4. 2 五氧化二钒 13. 4. 3 钒酸盐 13. 4. 4 各种氧化态的钒离子 13. 4 . 5 铌和钽 13. 5 铬副族元素 13. 5. 1 铬单质 13. 5. 2 Cr(III)化合物 1. Cr(III)和 Al(III)的相似性 课间 2. Cr(III)和 Al(III)的不同点 13. 5. 3 Cr(VI)化合物 1. 存在形式与转化 2. 化学性质 13. 5. 4 常见离子的分离 13. 5. 5 重铬酸钾的生产 13. 5. 6 钼和钨 1. 钼和钨的性质 2. 多酸 13. 6 锰副族元素 13. 6 .1 锰单质 13. 6. 2 Mn(II)化合物 1. 难溶性化合物 2. 还原性 3. 盐的水解性 (34)结束 4. 配位化合物 13. 6. 3 Mn(IV)化合物 13. 6. 4 Mn(VI)和 Mn(VII)化合物 1. 锰酸钾 2. 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 3. 高锰酸钾的分解 4. 高锰酸钾的制备 13. 6. 5 锝和铼 13. 7 铁系元素 13. 7. 1 铁系元素的单质 13. 7. 2 常见化合物 1. 化合物的颜色 2. 氧化物 3. 氢氧化物 课间 4. 硫化物 13. 7. 3 盐类的水解性 13. 7. 4 氧化还原性质 1. 在酸性介质中 2. 在碱性介质中 3. 在配位化合物中 13. 7. 5 铁系元素的配位化合物 1. 常见氧化态的配位化合物 (35)结束 2. 低氧化态配位化合物 13. 8 铂系元素 13. 8. 1 铂系单质 13. 8. 2 简单化合物 1. 氧化物 2. 卤化物 13. 8. 3 配位化合物 1. 卤素配位化合物 2. 羰基配位化合物 13. 9 内过渡元素简介 课间 13. 9. 1 稀土元素的存在与性质 13. 9. 2 稀土元素的分离 13. 9. 3 锕系元素的认识 (36)结束 本节课用时20分钟 5. 4 金属键理论 5. 4. 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13)结束(本次课用时65分钟) 5. 4. 2 金属晶体的密堆积结构 5. 4. 3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1. 理论要点 2. 金属的物理性质 5. 5 分子间作用力 5. 5. 1 分子的偶极矩 1. 永久偶极 2. 诱导偶极和瞬间偶极 5. 5. 2 分子间作用力 —— 范德华力 1. 取向力 2. 诱导力 课间 3. 色散力 5. 5 .3 氢 键 1. 氢键的概念 2. 氢键的特点 3. 氢键对于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5. 6 离子极化学说简介 5. 6. 1 对离子特征的描述 5. 6. 2 离子极化现象 5. 6. 3 影响变形性的因素 1. 简单离子 2. 复杂阴离子 5. 6. 4 影响极化能力的因素 5. 6. 5 离子极化对化学键类型的影响 (14)结束 5. 6. 6 相互极化 5. 6. 7 反极化作用 第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