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歌唱语言归韵问题〔1〕.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 汪 晓 万 (上饶师范学院音乐系,江西上饶 334001) 摘要:正确理解歌唱语言中的归韵问题,是学好歌唱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声乐界对归韵有不同理解。本文对其中两种最有影响的观点,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归韵;字腹;十三辙;收音 对于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许多声乐家的著作中都有过阐述。按理说,这个问题毋须再谈。然而,笔者在拜读一些声乐著作时,却发现这个本不该有问题的词汇,却有迥然不同的理解。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赘言几句,以免声乐学习者产生迷惑。 目前,国内声乐界对“归韵”的理解虽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归韵”等同于“收音”。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咬字吐词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出声——引长——归韵(收声)。他们一般把第二个阶段“引长”理解为“引长字腹”,即只强调韵母中发音最响亮的那个母音——字腹,对复韵母及鼻韵母亦是如此。而第三阶段则或为“归韵”,或为“收声”,这里的区分主要看韵尾的不同而定:“传统唱法把收音分为‘归韵’和‘收声’。‘归韵’指母音‘i、u、o,’而‘收声’是指字尾带有子音‘n、ng 宋承宪先生在其编著的《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一书中,把需要收音和归韵的韵母分为八类,分别是: 1、怀来类:含ai、uai,引腹是a,归入i音收声,实际音响为 a→e即可; 2、灰堆类:含ei、uei。引腹是e,归入i音收声,实际音响为e应唱作e。 3、遥条类:含ao、iao。引腹为a,归入o音收声; 4、由求类:含ou、iou。引腹为o,归入u音收声; 5、言前类:含an,ian,uan,üan。引腹为a,归韵时舌尖上抬“抵腭”而收; 6、人辰类:含en,in,uen,ün 。引腹为e,归韵时抵腭而收; 7、江阳类:含ang,iang,uang。引腹为a音,归韵时气息穿鼻腔发出ng收声; 8、中东类(或庚东类):含eng,ong,ing。引腹分别为e、o、e,归韵时仍为“穿鼻”型。 第二种观点,认为“归韵就是要把每个字音的‘韵’(母)唱准确,不要唱成、另外的字韵。例如:把“广大”的“ang”,唱成了‘a’韵,听起来‘广大’就变成了“寡大”了”。[2](P18)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把咬字吐词的过程看成是:出声——归韵——收音三个部分,这里“归韵”与“收音”完全是两个概念。这里的“归韵”可以理解成把引长的部分放在本韵里唱,而不是只强调其中一个最响亮的母音。如“白字”,引长的不是“a”,而是“ai”音(哀韵)。“归韵的‘归’正是强调要唱出这个字的本韵,不要离开本字韵,唱成另外的什么韵。”[2](P18) 下面,对这二种观点的利弊进行探讨。 先说第一种观点。笔者发现,持第一种观点的声乐家大多是持西洋唱法或曾受训于西洋唱法,而且大多是建国后从各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他们是否借鉴了西洋唱法中的语言处理规则?(不管是否有意识地借鉴)。我们知道,西洋歌唱的语言,特别是意大利语,引长延伸的只有五个母音,即a、e、i、o、u。如享德尔的《绿树成萌》中,“om bra mai fu”中“om”延长六拍,主要在“o”上,只在第六拍快结束时迅速到“m”音,而“mai”则唱“ m—a—i”,它不等同于汉语拼音的“mai”(“麦”音),但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却是把“mai”(“麦”音)唱成“ma(引长)—i(收声)”。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种观点很有可能是借鉴西洋歌唱语言的处理规则的。其优点有二:首先,便于学生打开喉咙歌唱,如“ai”唱成“a—i”,“ang”唱成“a—ng”;其次是便于初学声乐者把握好正确的母音口型。 其不足之处,也可从二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按此观点,“归韵”与“收音”是对不同韵母的同一步骤,即以“i,o, u” 为后缀的复韵母,要“收音”,对鼻韵母如“an,en, ang,eng,ong”等复韵母的收音才算是“归韵”,这就是说,只有鼻韵母才有“韵”要“归”,其他复韵母则只有引长母音加收音,如“ai”是“a+i”。而事实上,汉语文字有十三韵脚,即十三本辙。其中有许多韵辙是不能按1+1的方式读的,如“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油求辙”,它们和鼻韵母一样,是一种整体性的韵脚,是不可拆开分读的。这就像词语中的单纯词,如“蝙蝠”、“琵琶”,是不能拆成“蝙”和“蝠”、“琵”和“琶”的。十三辙是汉语言的十三个韵,而汉语拼音则是用来给汉语注音的,是先有汉语十三韵而后有汉语拼音的。歌者如果单纯对注音符号(拼音)做文章,是容易出现偏颇的。其次,这种观点在演唱长音的复韵母或鼻韵母时,极易产生“走韵”的现象。如“白云下面马儿跑”中的“跑”字,按此观点唱成“P—a(拖长)—o(收声)”,听者易听成“白云下面马儿爬——噢”;再如“恨是高山,仇是海”中的“山”、“海”字都是重点强调并拖长

文档评论(0)

tdqm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