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考古)魏晋隋唐考古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魏洛阳城瓦当的变化(《考古》1996年10期) 东汉—魏晋,流行云纹瓦当。魏晋时期在云纹的外圈通常装饰锯齿纹带。 北魏始莲花瓦当取代云纹。在一些规格教高的建筑中还使用兽面纹瓦当。 瓦文(《考古》1973年4期) 在北魏房址出土,有隤主、匠、轮、削人、昆人等。 四、大夏统万城 统万城是十六国大夏的都城,在陕西省靖边白城子(《考古》1981年3期)。413年由赫连勃勃建,“统一天下,君临万邦”。994年北宋毁之。分东、西两城,两城外围以外郭城(残破,东西墙相距10里),西城是内城(东城后建)。两城呈长方形,中有墙垣。内城中部偏南的建筑基址可能是宫殿。城墙、马面等用三合土(砂、黏土、石灰)夯筑,呈灰白色。马面内中空,可做仓库。 * 2、汉魏洛阳相关遗存 灵台:汉魏洛阳南郊(今偃师),范围220*200,中心为一的夯土高台(残41*31米),残高8米。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下为回廊,上面的台四面各有5间建筑。建筑四壁为涂色的草拌泥(分别为青、红、白、黑)。中心台顶“上平无屋”。灵台始建于东汉,是全国最大的天文台。张衡曾直接领导灵台的工作,设计制造了浑天仪等。魏晋沿用,北魏废弃,台上建为砖塔。(《考古》1978年1期) 正始石经:在洛阳太学旧址,曾发现了曹魏正始中用金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春秋》等残石。也称“三体石经”。与东汉“熹平石经”并称。(《考古》1982年4期) 晋辟雍碑:20世纪30年代在三体石经之南发现,立于西晋,“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 三、北魏洛阳(重点) 1北魏都洛之前概况 A嘎仙洞 B平城的辟雍遗址 2杨衒之与《洛阳伽蓝记》 3北魏洛阳布局 4永宁寺(重点) 5汉魏洛阳的瓦当 永宁寺 青州 二、研究的取向和侧重点 1、城市遗址(侧重都城考古,探讨都城的演进及对边 远地区和域外的影响,都城所反映的中古社会的面貌) 2、墓葬研究(分期、分区,等级制度的探讨是重要内 容) 3、手工业遗迹和遗物(陶瓷考古是重点,窑址 发掘及工艺研究) 4、边疆考古具有特殊意义(高句丽、渤海) 5、宗教遗存(突出佛教遗存) 6、中西交通考古 思考 1、历史时期考古与史前考古在理论探讨上的异同 2、历史时期考古与史前考古在方法论上的异同(地层学和类 型学,文献,年代学) 第一讲 城市遗址 城市出现于龙山时代晚期(BC2500-2000),是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革命),由聚落到城市。 东周之前的城市,以宗庙宫室为中心,宫庙一体。 东周时期列国都城“两城制”,即以宫庙为中心的宫城和以平民居住区、工商业为主的“郭城:(杜正胜称之为”第二次城市革命“)。地方小城兴起,数量增加。 秦汉都城仍以宫殿为主;里坊和市正式纳入城市规划;宗庙与宫分离,在城市规划中处于次要地位;中轴线设计思想不明确;地方城市的确立,与郡县制度相合,形成以地缘政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魏晋南北朝城址中原地区主要有邺城、汉魏洛阳、南方地区主要有六朝建康、吴武昌。北方地区主要有大夏统万城、北魏盛乐故城、平城、高句丽五女山城、国内城。 隋唐时期城址主要有长安、洛阳等都城、扬州等地方商业城市。渤海的上京、中京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邺城 邺北城,邺南城; 复原主要依靠《水经注》《三都赋》等; 邺北城的平面布局(重点); 邺南城的平面布局(次重点); 南墙地下通道 二、汉魏洛阳 1 魏晋洛阳的变化 A西北角筑金墉(墙)城 B北墙修马面 C营建洛阳宫、废弃汉之南宫 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属于历史时期考古的范畴。 历史时期考古与史前考古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异同。在理论上的探讨前者还很少,在方法上,层位学(地层学)依然适用,但更多地要解决平面上的问题(即共时性问题,在城市、窑址等大规模手工业作坊上体现的更明显);由于遗存类别的极大丰富,类型学在扩展(比如建筑构件细部的演进、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等等)的同时也滋生了新的特点,生产的规模化使产品的面目一律,工艺的进步、社会的不同需求、工匠的艺术创造增加了类型学把握的维度和难度。年代学上C14等已不太适用,更多的纪年材料使断代更为准确。这段历史因为有了考古学的成果变得质感凝重,而丰富的文献史料则使这段考古更为“人性化”,考古学的解释更符合历史之真实。但对文献史料要辨证地利用(一辨伪、二全面、三忌生搬硬套)。 历史学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何(when, where, who, why), 相应的考古学的要素:时间、地点、遗存(remains)和how(遗存如何反映历史事实的)。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考古学的局限性。 学好这段考古,要求是对中国中古史有清楚的认识(年表、历史地图、文化史基本知识),对这一时期的文献有基本的了解,有一定的考古学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