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劳力供给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讲,劳力供给分析

观察与思考;3.劳动力供给分析(上);3.1劳动力供给;3.1.1劳动力供给含义;(2)劳动力供给分类(按供给主体分类);涉及的内容;3.1.2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3.1.3人口与劳动力供给;A、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总人口存量的划分;;存量流量模型;对劳动年龄人口更细的划分; 对劳动年龄人口更细的划分;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去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60667万人,乡村人口72135万人;男性68357万人(占51.5%),女性64445万人(占48.5%)。 ? 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5万人,出生率为12.13‰;死亡人口943万人,死亡率为7.08‰;自然增长率为5.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 六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 2008年末15-59人口91647万人,占69%。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 2010年,东、中、西部各区域的劳动力需求供给比均已超过正常繁荣时期95%的平均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供给比达到103%。 自2004年“民工荒”爆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迄今农民工工资延续了6年的上涨态势,涨幅超过1倍,年均涨幅超过12.4%。 劳动力由过剩转向枯竭,是工资上涨的根本原因。中国目前农业劳动力人数仍高达3亿,其就业比重达到40%,农业部门仍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工资上涨是因为工资形成机制发生根本变化,从传统的生存工资法则转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型工资法则转变。 ????;B、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C、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中国的失业率(1978-2002);回顾:观察与思考;LFPR的变化趋势;D、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1)经济景气变动与劳动力参与;(2)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思考: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问题; 有三个原因:一是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三是在输出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创业转变。 ;3.2个人劳动力供给(劳动时间的决策理论);3.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3.2.2预算约束与效用大化;(1)效用最大化与闲暇商品;(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3)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劳动者工作和闲暇的最优规划;Y;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状况;;(4)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调整(1);(4)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调整(1);(5)工资变化的 替代效应(SE)与收入效应(TE);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SE||IE|);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SE||IE|);;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经济结论 ;3.2.3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作业:;讨论题:

文档评论(0)

mhk8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