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章全球地系统特征.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全球地系统特征

第二章 全球地表系统特征 全球构造、陆地与海洋 能力平衡、物质输送、水循环 气候与海面变化 生物活动及其地貌作用 全球变化中的地貌系统 第一节 全球构造、陆地与海洋 一、全球构造 构造地貌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故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按照构造运动的规模,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全球构造地貌,指大陆与洋底。 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的褶皱山脉、高原,海洋中的洋中脊,海岭等。 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由褶皱、断裂、火山等作用造成的地貌。 三级构造地貌之间的联系:同一级别和不同等级的构造地貌在体系上和成因上是相互联系的,低一级的构造地貌是从属于高一级的构造地貌,构成了有规律的构造地貌体系,弄清一个大型构造地貌的成因,是阐述这个地区大型构造地貌的基本依据,而对大型构造地貌成因的认识,又是分析局部小型构造地貌的理论依据。 (一)新生代岩石圈构造运动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构造运动带和位于构造运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构造运动带的共同特点:地形高低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 稳定区的特点: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相对较小,很少有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较弱。 全球三大活动构造地貌带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洋脊裂谷带 (1)地壳均衡说 (英国普拉特J.H.Pratt,1854;艾里G.B.Airy,1855提出) 1. 均衡概念的创立及观点 普拉特认为,地壳下面有一均衡面,均衡面以下的物质密度是均一的,此面以上物质密度不等,但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于是密度小的地段上,地势就高成为高山和高原;密度大的地段上,地势就低,形成大洋。艾里则认为,地壳下面的均衡面是起伏的。为了保持各段地块的均衡,用体积来补偿壳下物质之不足。 地震和测量资料表明:地壳均衡面的真实情况是普拉特和艾里学说的结合,即地壳下面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的密度又是不均一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因密度大而需减小厚度而达到均衡。 2. 地球上动态均衡的表现 (1)地壳的均衡调整;(2)冰盖与地壳均衡;(3)人工水库与均衡调整;(4)水库诱发地震 (2)大陆漂移说 ( 魏格纳 A.L.Wegener ,1912提出 ) 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3)海底扩张说 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赫斯于1960年首次提出海底扩张的模式。是根据海底的岩石地磁异常、岩石年龄数据、海底地形测量等资料及地震分布、海底火山和深海沉积的研究结果总结出来的。 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即海底在不断新生和扩张,也在逐渐消亡。造成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当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大洋底部上升时,洋壳便发生涨裂,继而岩浆涌出,岩浆冷却后成为大洋中脊,即新生洋壳。以后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并将旧的洋中脊向两边推开,洋底也就不断扩大,离洋中脊越远的洋底年龄老。 (4)板块学说 该学说是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认为地球上部厚约100千米范围内,由刚性的岩石圈组成,包括地壳及地幔最上部的岩石层,其下为呈可塑状态的软流圈(层)。地幔对流发生在软流圈中,所产生的拽力作用于岩石圈底部,带动了岩石圈的水平运动。岩石圈不连续,可划分为许多块体,通称板块。 LePichon(1968)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拉张型边界(如洋脊裂谷带、东非裂谷带等);聚敛型(如喜马拉雅山等);剪切型(转换断层)。 二、陆地与海洋 1、洋底:指水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平均深度达到3800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壳厚度很薄,5-7公里不等,主要是玄武岩质,洋壳表面有很薄的深海沉积物,密度2.9。 2、陆地:占地表的29%,平均密度2.7,平均高度850,陆壳相对较厚,约35公里,主要是花岗岩。 3、大陆边缘: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米的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的周围,面积占地表的16%,其地壳具有过渡性。 在地史发育的过程中,对目前地貌形态影响最大的就是新生代的岩石圈运动,因为它不仅直接造成一系列构造地貌现象,而且还影响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强度。 (一)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 1、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 A环太平洋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C大洋中脊裂谷带 其共同的特点史:地形高差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m8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