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制度文化视角下绛州鼓乐发展
制度文化视角下绛州鼓乐发展 摘要:绛州鼓乐作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优秀民乐代表,在离开故土远赴上海发展后,她的境地得到了很多改善,发展的空间得到扩展,面临的挑战也变得很多。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在时刻影响着她的发展
关键?~:绛州鼓乐;制度文化;兴盛与现状;品牌保护;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71
一、制度文化与绛州鼓乐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绛州鼓乐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有其自己特有的载体――绛州鼓乐团,当然也包括后来相继成立的以新绛人为主的各种鼓乐团如东绛州鼓乐团、蓝天鼓乐团等。因此,笔者就以绛州鼓乐的载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个案研究,通过制度文化的相关内容对其分析,以期从制度文化视角下假设其制度文化的建设
二、绛州鼓乐背景资料
鼓既是最原始的民族乐器,又是最具传统性的民族器乐,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绛州鼓乐泛指流行在新绛县的各种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得名。绛州鼓乐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成雏形,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唐初武德三年(620),李世民的部队以绛州的“擂大鼓”作《秦王破阵乐》之曲。是年,李世民即位,此曲被召入宫廷,改名为《七德舞》,升为国乐,流行全国,名播印度,传之日本,日本曾译为《皇帝破阵乐》。当年的擂鼓台遗址(古称秦王堡,又称唐堡、唐王堡,即现在的横桥乡堡里村)至今尤在。后演变为锣鼓杂戏。《辞海》载称:“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吴岭庄、南范庄、东韩、寨里等地都出土了宋金时的墓葬鼓乐俑砖雕。清版《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也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民间还流传有不少俗语:“西岸的棍东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绕的欢,八甲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阳王秆子刘峪拳,北侯花鼓打的然”“南锣鼓,北踩板,北张有个好吹弹……”
绛州鼓乐凭借锣钹鼓板、管弦丝竹,而以鼓为核心,运用花敲干打,通过鼓棰同鼓接触面不同部位的角度、力度、速度多方位的变化,调动鼓和配套器材的各个部位不同声响,变化音色,丰富音韵,组成典型语汇,并用肢体语言相辅,营造氛围,构成情境,将表现的对象溶入音符,使有限的鼓乐语言在可感知的音符曲线行进中无限运作,以鼓说话,演绎故事,盖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同新绛“人性刚悍多勇敢”,横竖相连,与当地的民间艺术,一脉相承,是新绛县地方文化原生态的时代体现和艺术再现
绛州鼓乐集中地体现了新绛地方文化的原生态,新绛县有三大自然区域,一是汾北片,二是汾南片,此以汾河为界,二者中间是河槽片。汾北片即鼓水流域,延至马首山麓,汾南片即峨嵋山麓,河槽片即汾河流域。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这是绛州鼓乐在乡村的三大代表鼓种
除上述三大鼓种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乡村都有本土以村名冠名的地方锣鼓,如南李村锣鼓、王村锣鼓、苏阳锣鼓、刘峪锣鼓、梁村锣鼓,站里锣鼓等
绛州鼓乐是新绛县的优秀民间艺术、中国民族打击乐的杰出代表。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国入围十家,山西仅此一家
三、绛州鼓乐的兴盛与发展现状
1. 绛州鼓乐兴盛的原因
(1)民俗的需要。民俗活动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无比的权威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民间礼俗活动得到恢复,这无疑是绛州鼓乐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2)历史的积淀。在悠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拜祖祭祀、频繁的赛社活动以及春祈秋报活动中,绛州鼓乐积累了丰富的曲牌、套路,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鼓点。这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适时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变,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经济意识大大增强;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现代科技、多元文化的发展,原来的自娱自乐的封闭环境被打破,现代文化和新型娱乐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鼓乐团为了发展,对曲目、人员、服装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更好地与大都市的生活相合拍。在国际性大都市接连不断的商业演出中,绛州鼓乐本身也得到了发展与提炼
2. 绛州鼓乐发展现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