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我们的家
【小引】
提起自然,便想起了《诗经》,《诗经》中直接以草木为名或涉及草木内容的篇目,至少有80%以上。中国古代真正的大雅之人往往对草木情意殷殷,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有人爱菊,爱莲,爱牡丹。柳宗元被贬柳州心情很不好,还在自然中找到乐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这位四百八十年前的江苏才子写到第八十六回,写了个野菜宴,一口气写了六十余种野菜,而且是真实无欺。
我们的先人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淳朴、忠厚、慢节奏,村落稀疏、房舍古朴、环境洁净、空气新鲜、饮水清澈,一切都贴近自然,一种未被污染的自然。
而现代人呢?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把情感较多地倾注在沥青、水泥之林里,举目四望,人潮汹涌、繁衍过度、污染过度、物欲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文字垃圾过度、口舌是非过度、心理病态过度。浮躁脆弱的记忆、迷茫虚妄眼神、匆匆疾行的脚步,高山流水早已被嘣喳嘣喳取代,月亮星星在灯红酒绿中淹没,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就是“文明的非人性化”。
闲翻报纸,见几个数据:中国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每年还有1700万公顷森林因此而消失。每年人类要将50多亿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氟烃等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北京往北几十公里就是沙漠。地球在哭诉。
【精品之一】
巨木之死
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已成舟,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的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的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杆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太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了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过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选自《时文选粹》)
「简评」
据说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战败的德国缺少燃料,冬季来临,德国人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也没有砍掉森林中的一棵树。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读来令人震撼。作者带有浓郁的抒情气息的纪实性语言,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血泪的呐喊,尤其结尾“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更能引发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的思考。“巨木”死掉了,不知还有多少个“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的人正把带血的屠刀对准了多少棵巨木呢!
据说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植物的“精神感应”:在一株绿色生命旁边砍伐它的同类或近邻,从精密仪器的显示中可以发现它的颤抖和低微声音,像在求饶、求救。其实,在没有这种现代科学的古代,文人雅士就凭他们对绿色生命的喜爱,下意识地感受到了。《聊斋志异》中有一故事《桔树》,写一个小女孩与一株冬青树的情感呼应,小女孩对这株冬青爱得如痴若迷,此树也年年枝繁叶茂。后来,小女孩随父外迁,行前抱树大哭。分别之后,此树便一年枯似一年,近乎枯死。十几年后,女孩子做了夫人,随夫赴任,途径故居时直扑冬青树,此树竟奇迹般地再度枝青叶茂起来。
想想古人,不知今人将何感想?
【精品之二】
为枯树付“埋葬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