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直译为主的文言文翻译方法论文.doc
以直译为主的文言文翻译方法论文
高考中,虽然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的翻译方法一直都在推行,但仍有不少人不得要领,以至于事半功倍,所以有重新强调的必要。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我认为,其翻译步骤和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高考中,虽然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的翻译方法一直都在推行,但仍有不少人不得要领,以至于事半功倍,所以有重新强调的必要。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我认为,其翻译步骤和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增补词语
文言文中,承前省、对话省的语句,一般不必补加主语;无主句不必补加主语;韵文也不必刻意填补成分。其他必须补加的几种情况是:
1、省略的主语或主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或是省略的主语,或是省略的主语中心词)。
如: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姜氏)名曰寤生”;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颍考叔)对曰------”;c“大江(水)东去”。
2、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
如:a“秦青弗止(之)”;b“窥父不在(家)”;c“山深闻鹧鸪(之声)”。
3、省略的介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介词)。
如:a“断头置(于)城上”;b“伐薪烧炭(于)南山中”。
二、删除词语
凡是不能或不便落实于译文的词语,删除它们又不影响语意的,都在删除之列。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某些某种用法的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
如:a“宋何罪之有?”;b“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d“带长铗之陆离兮”。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如: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即患秦兵之来”。
凑足音节的或置于表时间的词后,表示时间的助词。如:a“怅恨久之”;b“顷之,烟炎张天”。
发语词。
如:a“夫环而攻之”;b“夫大国,难测也”。
放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语气助词。
如: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放在句末,表解释语气或判断语气,或某些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
如: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陈胜者,阳城人也”。
2.某些某种用法的连词。
置于连动词组中的连词或表纯粹并列关系的连词,常常不能或不必译出,不妨删除。
如:a“执策而临之”;b“马无故亡而入胡”;c“黑质而白章”。
置于动词性偏正词组偏正之间的连词,常常不能译出,不妨删除。
如:a“潭西南而望”;b“则驰然而卧”。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的连词,应该删除。
如:a“尔来二十有一年矣”;b、“为字共三十有四”。
3.某些某种用法的副词。
某些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除。
如:a“伏惟启阿母”;b“张良曰:‘谨诺’”。
同义副词连用,可删除其中一个。
如:“仿佛若有光”
三、落实词语
落实词语,是指以单句为单位,将句中的词语按先后顺序逐一译出或照录。可以照录的词语有: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余者落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作状语。
名词(含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具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翻译时要补上适当的介词。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如:a“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本意是“鸟的翅膀”,可译作“像鸟张开翅膀那样”;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意是“狗”,可译作“像狗那样”或“像狗似的”。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意是“兄长”,可译作“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如:“木格贮之”中的“木格”,本意是“木头格子”,可译作“用木头格子”。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本意是“朝廷”,可译作“在朝廷上”。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如:“操军破,必北还”中的“北”,本意是“北方”,可译作“向北方”。
2.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时,跟它们对应的是现代汉语中相应意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动词。
如:a“百废具兴”中的“废”,应译作“废弃了的东西”;b“手中各有携”中的“携”,应译作“携带的东西”;c“止增笑耳”中的“笑”,应译作“笑料”。
形容词。
如:a“优劣得所”中的“优劣”,应译作“好的”和“坏的”;b“臂非加长也”中的“长”,应译作“长度”。
数词。
如:a“其一犬坐于前”中的“一”,应译作“一只狼”;b“知胜有五”中“五”,应译作“五种情况”。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后,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并带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a“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本意是“渔网”,应译作“用渔网捕”;b“乃使从者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