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簡《孔子詩論》札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讀上博簡《孔子詩論》札記

讀上博簡《孔子詩論》札記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出版後,已有多位學者著文討論[i]。筆者在學習過程中,亦偶有心得,不揣譾陋,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 《孔子詩論》二號簡原書註釋者讀作: 寺也,文王受命矣。《訟(頌)》坪(平)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遲,其歌紳(壎)而(篪),其思深而遠,至矣!《大夏(雅)》盛德也,多言 其中,“坪德”一詞,註釋者讀為“平德”,認爲是指周初文王、武王“平成天下之德”。今案,所謂的“《訟(頌)》坪(平)德也”是與下文的“《大夏(雅)》盛德也”相對而言的,而“盛德”一詞我們無法確定其所指,那麽所謂“坪(平)德”似乎也應該理解為泛稱。而且將“平德”解為“平成天下之德”,也有增字解經之嫌。 在戰國楚文字中,“坪”字很常見(參看何琳儀師《戰國古文字典》831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964~965頁),所从“平”字豎筆雖然也多彎曲向左,但均為一筆,與簡文此字顯然不同。此字應 分析 為从土从旁,釋為“”,在簡文中讀為“旁”。《說文》:“旁,溥也,从二闕,方聲。”桂馥《義證》:“溥也者,本書溥,大也,《釋詁》:溥,大也。《廣雅》:旁,大也,《書·說命》旁招俊乂傳云:廣招俊乂,《周書·世俘解》旁生霸孔注:旁,廣大也。”可見,“旁”字為廣大、周遍之意。“旁德”是廣大、周遍之德,與“盛德”含義相近,而又有所區別。李零先生雖然也將“旁德”釋為“平德”,但他認爲“簡文是說《頌》的配樂(器樂)非常舒緩,歌聲(聲樂)非常悠遠,……盛德疑指比《頌》高亢”[ii],劉釗師懷疑“其歌紳而□”應讀為“其歌伸而延”[iii],從文意上看,都是很有道理的。無論是“伸而延”還是簡文的“深而遠”,都與“旁”字廣大、周遍的含義相應。 “”字又見於《孔子詩論》第四號簡: 曰詩其猶旁門,與賤民而□之,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 這裡的“旁”,我們懷疑應該讀為“坊”。《說文·新附》:“坊,邑里之名,从土方聲。”坊門,是指里巷之門。 二 《孔子詩論》第五號簡有這樣一段話: 《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爲其本;秉文之德,以爲其業。 其中,“業”字原寫作“”,註釋者認爲“字為《說文》所無”,不確。與此寫法相近的“業”不僅見於《說文》古文,而且也見於《汗簡》、《古文四聲韻》等書。金文中有與此同形的“業”字(《金文編》1186頁),也有在此基礎上纍加聲符“去(盍)”[iv]的形體,寫作“”。秦公簋銘文中有“保厥秦”(《殷周金文集成》8.4315)一語,對於“保”一詞,楊樹達先生曾有過很好的解釋:“業與辥、乂、艾皆同聲,銘文保業,猶《書》云保乂、《詩》云保艾、《克鼎》諸器云保辥也。《爾雅·釋詁》云:艾,相也。凡言保業、保乂、保艾、保辥者,皆謂保相也。”[v]簡文中的“(業)”字,應該讀為“櫱”。業,上古音為疑紐葉部字;櫱,上古音為疑紐月部字。二字雙聲,而葉、月二部關係極爲密切。例如字所从聲符“去(盍)”為葉部字,从“盍”得聲的“蓋”則為月部字。上引楊樹達所論“保業”又作“保辥”,亦可證“業”、“櫱”音近相通。《說文》:“,伐木餘也。从木獻聲。《商書》曰:若顛木之有。櫱,木獻或从木辥聲。”《說文》所引《商書》文見今本《尚書·盤庚上》,其中“”今本作“由櫱”。孔安國注訓“由”為“用”,不確。今本“由櫱”之“由”,《說文》作“”,訓為“木生條也”。所以《盤庚上》文中的“由櫱”很可能就讀為“條櫱”(由、條二字上古音均屬舌音幽部字),原文的意思是樹木雖然顛撲,但還會生出新的枝條。簡文“敬宗廟之禮,以爲其本;秉文之德,以爲其業(櫱)”,以“本”、“櫱”相對而言,是以樹木為譬,“本”是指樹幹,“櫱”指樹木的枝條。簡文的段話是說,就《清廟》一詩而言,“敬宗廟之禮”纔是根本所在,而“秉文之德(繼承文王之德)”只不過是從“敬宗廟之禮”這一中心思想中派生出來的相對次等的意義。 三 對於《孔子詩論》中註釋者沒有對出的篇名,李零先生、劉釗師、白於藍先生等都有所補充,所論均是,但似乎猶有可說。如第二十七號簡有這樣一段話: 《蟋蟀》智難,《螽斯》[vi]君子,《北風》不絕人之怨,《子立》不 李零先生在文章中說:“子立,原書未當篇名,但從上下文看,疑是篇名。今本無《子立》。”[vii]案,李先生的説法非常正確。簡文中的《詩經》篇名與今本用字不同,都是音近通假的關係,我們懷疑《子立》很可能是指今本中的《鄭風·子衿》篇。“立”字上古音屬來紐緝部,“衿”字上古音屬見紐侵部字。緝、侵二部為對轉關係,來紐與見紐看似遠隔,其實它們之間有著很密切的聯係[viii],所以“立”可讀為“衿”。 另外,《孔子詩論》的第二十九號簡有文作: 《卷耳》不知人,《涉秦》其絕,《芣苢》[ix]士,《角》婦,《河水》智 簡文中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