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追寻“260年前北京知青”
追寻“260年前北京知青”
2000年夏,一册流落民间的清嘉庆年间官方档案在黑龙江被偶然发现,此后经专家解读考证,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 历史 :从乾隆九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有3000多户京城闲散八旗子弟被迁往东北屯垦定居,其中多有王公重臣之后,索尼、索额图、鳌拜、和等人的子弟都在其中。这次迁徙,客观上给偏远的东北边陲带去了相对先进的“京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有人形象地比喻他们是“260年前的北京知青”。
流落民间史料揭示清代大事
2000年夏季,哈尔滨电视台开展了抢救满族文化和历史的实物征集活动,其中阿城永源镇农民傅瑞彦送来的《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引起了他们的重视。这本档册为宣纸抄本,正文20页,总计近万字,共收入清代朝廷文书10件,是傅家世代相传之物,一直同谱书、谱单放在“祖宗匣子”里,成为傅氏家族的祭祀供奉之物。
哈尔滨市社科院有关专家阅读了这份档册,发现这是一本嘉庆年间的官方档案,记载了250多年前也就是乾隆九年起至乾隆二十四年京旗满人移居拉林、阿城等地的过程。
为进一步证明此档册的价值, 中国 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有关专家又在浩如烟海的清代档案中进行了查找,终于查到了一份上谕,与此档册中的一件丝毫不差,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此档册的真实性。
260年前京城八旗子弟的一场迁徙
哈尔滨市社科院京旗文化 研究 所所长王晶女士根据史料考证和民间调查向我们复原了这样一幅历史场景: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京城红叶初染,秋意渐浓。1000多户满族八旗子弟,奉御旨在各旗佑领的带队下,离开了自己居住百年的老宅——顺天府宛平县(清代北京市地域称谓,指今西城区及周边一带)街巷的一座座四合院,高举旌旗,车水马龙,浩浩荡荡穿燕山,出榆关,越辽河,逶迤北行,沿松辽平原东上……
这不是一次平凡的远征。这些逶迤北行的人们,大都是朝廷王公重臣的后裔——既有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也有显赫一时的大臣索尼、索额图、鳌拜、佟国刚、谭泰、额亦都、和珅等人的子弟,甚至还有曹雪芹家族的后人。
队伍从秋天走到了初冬。两个月后,冬雪初飞的长白山张广才岭西麓的拉林河北岸,迎来了这批满怀离愁别绪的北京旗人。这些在皇帝的圣谕里被称为“苏拉”的闲散旗人,到了荒凉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一改往日的生活形态,他们打井建房,开荒种地,建屯立基,从此过上了自食其力、亦兵亦农、耕猎并举的“建设兵团”生活。
如果不了解这一群“苏拉”们在当时是如何令朝廷头痛,我们就很难理解此事何以被称为“有清一代的一件大事”。
公元1644年,满清八旗劲旅进关奠都北京,此时,八旗兵被视为“固国之根本”,朝廷对他们实行“恩养”政策——即:八旗子弟从出生伊始,便享领俸禄,坐吃皇粮,只习鞍马骑射,不识农工为何事。到了康熙中叶以后,八旗内部开始分化,少数王公大臣子弟仕途发达,积累了大量财富,骄奢淫逸;多数旗人则无职闲散, 经济 窘困,甚至负债累累,难于度日。
为解决八旗生计 问题 ,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皆曾作过各种努力:或发帑金,或赏钱赐粮。然而这群八旗子弟积习难改,朝廷的措施恰似水泼石上,于事无补。到乾隆初年,在京城游荡的八旗子弟已达数十万之多,成为一个严重的 社会 问题,朝臣们纷纷上书,痛陈在京八旗“生齿日繁,聚居京师,不农不贾,优游坐食”的危害性。
形势迫使清政府别辟途径,作出决定:将在京的闲散八旗移驻东北。
大学士查郎是清廷派出的第一位勘察者,他的目标是向北,寻查一个可供闲散旗人耕屯的地方。查郎于乾隆六年(1741年)出发,他寻觅到的地方,即是松花江右岸拉林河与阿什河流域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就在这一年,清廷开始筹备移民事宜。
次年春,朝廷又派了一名户部侍郎前往该地区,与地方官员一道负责移驻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划拨土地、派当地旗丁代垦、建造房屋、挖井掘泉、打造家具碾磨等。准备工作竟然整整做了三年。
乾隆九年,第一批北迁的京旗“苏拉”终于出发了。
据史料载,当时规定:在京旗人闲散者,哥仨者来二,哥俩者来一,即家有三兄弟者须走两人,家有两兄弟者须走一人。调拨北京闲散旗人到拉林阿勒楚喀,朝廷意在使这些八旗青年到满族的发祥地 学习 农业和练习国语(指满语)、骑射、恢复本民族旧俗,如此,既能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又可延续国祚,因此堪称为朝廷实施的一件带有战略意义的大举动。据说,当时政策很优惠,每人给300亩土地,还给盘缠、车马,给盖房子、种子、牛、农具、零用钱,免赋税。
因为这些八旗子弟不会种地,当地又天寒地冻条件艰苦,很多人难以适应,逃回京城。于是朝廷采取了进一步政策:一是让他们带家眷去,二是对逃回者抓到要杀头。
现定居拉林的京旗人后代关鹏书还提供了这样一种家族传说,据说当时朝廷准许旗民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