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课:播撒智慧的一方沃土
——以《荷塘月色》意蕴考察为例谈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26400)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江雪松
1997年,《北京文学》点火引发的语文界的大讨论,其涉及领域之广、探讨层次之深是久以来所不曾有过的。这一举动吸引了更多关注语文目光,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语文教材、教法改革?闪现智慧的火花与人文的风采?。
我们从一篇课文说起,《荷塘月色》是经久传诵的名篇,对其意蕴进行考察,颇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或许能对语文教学带来启示:
一、从创作经验审视
散文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传统上认为是指作者的政治苦闷与思想矛盾。此文创作于1927年7月,离通常教参所提的创作背景即有巨大影响的“四·一二”大屠杀有三个多月。从作家创作经验来看,千字文尤其是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抒情散文基本都是一时一地的产物。本人也写过不少文章(包括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文章越长,写作的计划性越强,文章越短,随意性越大。散文写作基本没有计划性,我们只可以定下今年要写30篇还是50篇,但肯定没有谁敢说三个月后要写一篇什么文章。秋天的一片落叶,朋友的一番话语,阅读中的一个感受,甚至突然之间产生的某种思绪,都可以敷衍成篇。换句话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朱自清写作的触媒,而不一定是他表达的内容,起因可能是家庭夫妻间的拌嘴,可能是单位同事间的矛盾,可能是研究写作中的苦闷,……具体实在的起因(事件、细节或其他),不是每一篇作品都能找到的,古今相当多名篇都有类似现象。限于资料和各种因素,《荷塘月色》同样如此,不少传记作品中提到的一些说法,许多于史无据,只是作传者的猜想罢了。再说作者(朱自清)更不可能明了自己的作品将名传后世,把当时的写作状况交代清楚。如果要表达政治意图,他干吗不说“这几个月来心里颇不宁静”?何况,往政治上说,那就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一丝不解,即对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的不满,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主题的文章竟然也会出现在海峡对岸的教材中,而且达多年。
而颇为有趣的是,从我看到的资料中竟没有一位作家是相信这种说法的,相反,持这种见解的多为中学语文老师和一些理论研究专家,显然它和创作经验与心理有较大关系。
二、从美学感受体悟
有同学说,《荷塘月色》写的是朱自清的美学追求,表达一种和谐的美学观,并进而推定朱氏的为人相对是中庸的。别管他说的对否,这个见解别有洞天,作者在现实处境中感到一丝不自由、不快乐,而在小煤屑路上“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于是“受用着无边的荷香月色”,此时眼前之景,无论是“月色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下的月色”,无处不存在和谐与完美;有一丝“淡淡的云”的天空,更是恰到好处,甚至光与影也“有着和谐的旋律”,“乍看像一团烟雾的”树色也能辨认出“杨柳的丰姿”。
高矮不一、参差错落是自然的和谐与调剂,那么茫然甚至多舛的世俗生活呢?朱自清似有所悟,现实生活的磕磕碰碰,事业追求的跌跌撞撞,研究结果的明明暗暗,又未尝不是一种调剂、和谐与完美。小睡别有风味,夫妻的小吵也别有情趣,“不宁静”中有朱氏之所思,文章的字里行间深深的打上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的烙印,可见其审美观与处世观之一斑。
三、从性别角度感知
阅读中,有女同学发现,朱自清散文作品,屡屡涉及女性,这篇《荷塘月色》中,出水很高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点缀些的白花的“如刚出浴的美人”,连叶子底下的流水也是“脉脉”的,弯弯的杨柳也是稀疏的“倩影”与“丰姿”,更别提《采莲赋》中提及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了……,文章情文并茂,处处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女性意识。我曾让这位同学寻找,文中的女性是作为什么样的的形象出现的?多姿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风物,作家往往是用袅娜多姿、娇美可爱、清新纯美的女性形象作比。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笔端流淌的是对女性的厚爱与敬仰之情,女性是至真、至美、至善的象征。
四、从游客感受理解
有一个暑期到北京旅游的同学曾慕名前往观瞻清华大学校园的荷塘,课上他说“我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笑着打趣说:“天姥山何尝不是如此?醉翁亭何尝不是如此?这叫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话刚落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但不知原因在哪里。争论中,大家才发现,游人看到的荷塘不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在清华园,而在他的心中。由此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许多名山大川没有想像的那般美好,文学作品实际是极为个人化的的产物,带着作家许多美好的想象、理想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与唯美倾向,它本就不是生活的实录。
《荷塘月色》的意蕴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而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一切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品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它诞生之时是新生命的生长之始,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它仍会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中和文化史上继续生长发育,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