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

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 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  国学之谓始于何时有多种说法。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余英时曾提出国学概念传自日本,姜义华也考证认为,国学之称谓源于日本江户和明治时代的古学复兴,后世中国学人借称转指乃有国学之谓。能够相对取得共识的意见认为,汉语语境中国学名称的由来可能初见于章太炎在日本组织的国学讲习会及刘师培所发起的国学保存会,但无论是章太炎还是刘师培,都不曾对国学这一概念给予明确的界定。钱穆有云: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国学从出现到基本为学界所认可,确实肇始于20世纪初期,而非中国传统学术所固有。整个国学系统也同样是在历经了确认学术与国家的关系、重建学术的自觉意识及全面接纳现代知识体系这样三个过程之后才最终得以建立的。      国学的国家特性:国粹、国故与国学      中国传统学术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本身一直都是依托政学一体的结构模式而演进的,这当然与中国传统的学以致仕的体制规定性有关。传统学术发展到清末,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西学的强势冲击下,旧有学术日趋式微,大有随清王朝的没落而全面倾圮的危险。正因为如此,自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左右,中国学术界才爆发了以学术何为为核心的所谓国学之争。   何谓国学?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国学之名,始见于章太炎氏国学概论,前此未之有也。论其范围,则我国固有之学术,无不毕容。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刘师培等人组织成立国学保存会,并于次年创办《国粹学报》,宗旨均明确表述为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国学一语的起源或出自章太炎或刘师培,但值得注意的是,清季民初一代学人无论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或学术立场上有着怎样的差异,其愿意在自身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之前冠以国的称号却是完全一致的。章士钊有言:国学之不知,未有可与言爱国者。钱基博认为:国学之所为待振于今日,为能发国性之自觉而俾吾人以勿自暴也。郑奠也强调:诚欲爱国,宜知国学英华之所存。诚爱真理,亦宜知本国学术之精义。顾实曾分析认为:海禁洞开,外患荐至,精神文明失其抗拒力,物质文明闯人而横行。于是复有中文、西文、中学、西学相对抗之名词。最近国家观念普及于人人,凡若国文、国语、国乐、国技、国粹、国故、国货种种冠以国字之一类名词,不胫而走,有口皆碑。而国学一名词亦哇哇堕地而产生。从纵向维度上看,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所发生过的种种学术论争,诸如汉宋之别、有无之辨、性理之争等等,大都是在个相对封闭的学术传统之内,传统学者所秉承的学术责任基本无外乎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既有规定。但恰恰是在清末至民国的这种既面临社会体制的根本转型又搀杂着种种内忧外患的复杂过程中,学者与学术之于国家存亡和社会进步所应具备的功能和价值才被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出来,并最终演变成个全体学人必须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章太炎筹办国学讲习会时即明确表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国粹派的许守微也强调说:盖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学亡则国之亡遂终古矣。在国内政局动荡、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的背景下,认定学术的兴衰与国家的存亡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也许是晚清学者与中国传统文人之间最为深刻的区别之一。   清季民初的国学论争曾历经了从国粹到国故,直至定名为国学的一个过程。认国学为国粹主要出自晚清国粹派学人,沈庆佞曾回顾说:海通以后,人尚西学,束旧籍于高阁,罗新简于宏橱;于是一般不能研数理、读外国文之徒,大声疾呼,以保存国学相号召,曰:国学者,国魂也,国命也。非此不足以立国也;保此实所以保国也。其言之不合论理姑弗问,至国学一词之创,实不得不谓出此辈之手。马瀛也曾指出:光绪中叶,海内学者,虑中国固有学术,因西学之侵入而式微也,群起而保存之,于是遂有国粹之名。然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天壤间之精英,则国粹之名,容有不当。@将中国传统学术一概称之为国粹既有顽固守成之嫌,更不合于多数学人的心理诉求,所以国粹一语很快就被章太炎提倡的国故概念所替代,以国学为国故,较之以国学为国文、国粹,当妥帖多矣。胡适也曾辨析说:国故的名词,比国粹好很多。如果有人讲是国粹。就有人讲是国渣。国故(National Past)这个名词是中立的。也因此,直到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国学门并创办《国学季刊》之时,胡适仍肯定地表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   从国粹到国故再到国学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