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一册《语文》教材注释存疑
铜梁中学:谭万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对所选课文的注释作了大量修订。修订中对不少存有疑问的注释作了补充及修改,但在教育实践中,笔者仍有存疑之处,不揣冒昧,仅举高中一册文言文的几处注释,敬请专家学者及诸位编辑指正。
一、《烛之武退秦师》
《语文》①教材第86页,注(2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
“用”注为介词,表原因,即讲为“因为”。那么,这个句子实际上该是一个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句,“焉”讲为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用”的宾语,直译此句即为:因为什么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根据这个翻译,这是个普通的疑问句,应该就原因作出回答;然而,联系上下文这里是一个表反问的句子,下文也没有回答。实际上,化繁为简,将“用”直接讲着“使用”意,“焉”讲为疑问代词“哪里”,完全能讲得通。究“用”字的义项而言,讲为介词表原因,也并非常用义项。《说文解字》([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用,可施行也。”王力《古代汉语》对此句作了这样的翻译:“哪里用得着”②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同页,注(31)[阙(jué)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
这里,“阙”字根据其义项,读音应为“què”。“阙”的读音有三,分别是“què”、“quē”和“jué”。《说文》“阙,门观也。从门,欮声。”《广韵》([宋]陈彭年等,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去月切,入月溪。”今读作“què”。本义是宫门外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引申出空缺、豁口意。《六书故·工事一》([宋]戴侗,明刊本):“攻而阙之曰阙。”引申出损害意,所以应读为 “què”。而读为“jué”时主要讲为“掘”的通假字,讲为“挖掘”。《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清]朱骏声,临啸阁刻本,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阙,假借为掘。”如《左传·隐公元年》:“阙地及泉,隧而相见。”③故而该句中“阙”宜读“què”。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材第92页,注①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
我们知道“及”作为连词,连接名词性词语,连接三项以上时,要用在最后一项之前,有时“及”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应放在“及”的前面。按照课文注释的理解,“西周、东周”应该是主要成分,“西周、东周”易被理解为周代的两个分期,即平王东迁前的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及东迁后的东周(前770--前256年)。《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史料的一部作品,记事上继《春秋》,下迄楚汉之际,约从前452年起至前216年止。《战国策》是按国别记述的历史作品,依次“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④共三十三篇。
此处的“西周、东周”均不指时代,而是指东周末年,周王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资治通鉴·周纪三》:“临二周之郊。”胡三省注:“周分东西故曰二周。”⑤因此,按照《战国策》的编写次序,此处可以修改为:《战国策》是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燕、卫及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
三、《触龙说赵太后》
教材第94页,注(11)[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
“趋”应解释为“小步快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出版):“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古时,臣见君应该小步快走以示恭敬。比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孔颖达疏:“此明道路与师长相逢之法。遭,逢也。趋,疾也。拱手见师而起敬,故疾趋而进就之也。”⑥文中说触龙“徐趋”,看似矛盾,其实正好活画出当时的情态: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但又因脚有病走不动,于是只能作出“趋”的姿态而慢走。这样的描绘十分生动,又为下文见面闲话家常作了铺垫。因此,此句中的“趋”宜释为“小步快走,以示恭敬”;本句意思是:触龙作出快走的姿势而步步慢走。
教材第95页注④[念悲其远也]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
念,宜讲作“惦念”。《说文》:“念,常思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谓长久思之。”“念”就表示想念之义,如果“念”讲为悲伤,那么后面的“悲”又怎么讲呢?王力《古代汉语》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对“念”字的解释均为“惦念”⑦;实际上《语文》教材2000年版,本就释作“惦念”⑧,修订后的解释似乎并不比原注好。因此,这里宜从原解,讲为“惦念”。该句直接译作: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
四、《寡人之于国也》
教材103页注①[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鸡、狗、猪的畜养。豚,小猪。彘,猪。畜,畜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
“之”注为代词;“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