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论文.doc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论文
.. 论文摘要:《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公报》;京派;文学批评
《大公报》“文艺副刊”指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先后出现的《文艺副刊》和《文艺》这两个纯文学副刊。它是京派文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以刊登相当数量的京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京派的创作成就,对京派文学贡献很大。“文艺副刊”还登载了京派大量的批评文字,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的文学及批评流派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大公报“文艺副刊”作为京派重要的联络场所、物质载体和发言空间,在塑造这个批评流派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印刷品..,不管哪种作为内容载体均在大众媒介之列,另一方面,它的效果以交际过程这一基础为先决条件。”…报刊作为现代媒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舞台,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交流性。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依托,得以与其它方面的知识分子和大众进行文学方面问题的交流与互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论述空间,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非常重视对话与交流,除了发表一般的、相对“无意识”的批评文字外,他们还常常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展开探讨。这些探讨常常逸出京派之外,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文艺副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1934年8月发生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沈从文、曹聚仁、黎锦熙等人参与了讨论。1936年,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文艺》发表了《作家问需要一种新运动》,引发了关于“反差不多”的广泛讨论。论争使得各方面得以宣扬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立场,而参与者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就由这些论争得以体现。除了参与某些问题的讨论外,京派文人还策划和组织各种具体的交流形式。一是编者采用书信的形式,与有关的人进行文学方面的探讨。如1934年12月6日,编者在《文艺副刊》发表了《致一个作者的公开信》,讨论了创作方面的问题。1935年1月6日,编者在《文艺副刊》刊登《致一个读书人的公开信》,强调了文艺创作的独立性。二是1935年l1月6日,《文艺》开设了“答辞”专栏,在《启事》中,编者表示:“一点情感的抒散,或一些零星意见的吐露不能和‘议论’一样看待。我们永远把读者看待成在脑力心胸上至少与我们齐肩平等的人。”“这栏文学是一个年轻人对另一年轻人的攀谈。”“答辞”栏目的设置,充分呈现了编者的读者意识和交流意识。三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者充分利用了书评这一形式迅捷灵活、新闻性强的特点,刻意登载数量众多的书评文章,其中既有单篇的评论文章,也设有“书评专刊”和“书评专辑”。书评的应用有利于各方进行充分的交流活动。1935年2月,《文艺副刊》以整版刊登了朱光潜等人对话剧《委曲求全》的评论文章;1935年,刘西渭以书评的形式和巴金就“爱情三部曲”进行了讨论;1936年,刘西渭和卞之琳发生了关于《鱼目集》的争论;同年12月,文艺副刊组织了对曹禺的剧作《日出》的集体评论。这些评论使得创作者、批评者和读者得以进行“立体交叉”的对话与交流,使作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使各自的文学观念得以展示。四是举办“文艺奖金”的评选和编选作品集。1936年,为纪念“新记”《大公报》诞生十周年,《大公报》馆举行了“文艺奖金”评选活动。评选出何其芳的《画梦录》,芦焚的《谷》,曹禺的《日出》为奖金获得者,这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为显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创作成绩,同年副刊又编选了《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选人了京派作家们的优秀作品。
京派文人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学立场,重视对话与交流,因此副刊得以吸纳不同方面的声音。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萧乾、梁宗岱、李长之、常风、杨振声、林庚、卞之琳、罗念生、苏雪林、叶公超、林徽因、梁实秋、茅盾、李辰冬、曹禺、巴金、李影心、黄照、陈世骧、穆时英、刘荣恩、吴世昌、杨刚、张天翼、艾芜、陈蓝……从这一长串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稿件来源的复杂性。其中既有朱光潜、沈从文、李健吾这样的京派中坚,也有梁实秋、巴金、曹禺等不属于京派的自由知识分子,也包括了茅盾、张天翼、艾芜等左翼人物。他们在副刊上发出不同的声音,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所谓文学其实就是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没有穷尽的、不稳定的辩证关系之历史中不断重构的。”京派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依托,实践文学理想,进行文学批评,在“众声喧哗”的对话交流中促进了“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
第一,京派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平台,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