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补充材料一
一个有关领导力故事
1972年春天,一架载有机组成员和40名乘客的飞机飞越安第斯山脉。其中大部分乘客是一支乌拉圭业余橄榄球队的成员,他们此行是去参加在智利举行的球赛。飞机没能到达它的目的地。它撞上了冰雪覆盖的山峰,因冲击而裂成了几块。机身主体像雪橇一般滑人了陡峭的山谷,最终停在了齐腰深的雪层上。相当数量的人在撞击发生时或一天后就死去了,剩下的28位幸存者的景况也好不了多少。机身最初使幸存者免于极度的寒冷,但速一保护是短暂的,食物供应匮乏,有些乘客在撞击中严重受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几位乘客精神错乱,还有几位则因受伤而死去。那些基本上没受伤的乘客打算做些事情,来增加他们生还的几率。
有几个人努力修整飞机残骸使它经得住严酷的天气,另一些人则设法找水,还有些受过医学培训的人照顾伤者。尽管撞机曾使他们震惊,但从一开始,幸存者们就相信他们会被人发现。但是,随着搜寻营救队未能找到飞机残骸,幸存者的这种感觉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绝望。几周过去了,仍然看不到营救队的踪影,活下来的乘客打算派出几支探险队,来决定逃生的最佳路线。由于高山空气稀薄、积雪较深行动非常费力,只有身体最健康的人被挑选出来去探险。远足的结果令人失望,探险队员认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在安第斯山脉势妒去,走出去寻求帮助是不可能的。就在幸存者认为情况已经坏到极点时,一场雪崩击中了飞机残骸,幸存者中又死了几个人。
活下来的幸存者看到营救无望,觉得生还的惟一希望就是让某人离开飞机残骸去寻求帮助。三名身体最健康的乘客被挑选出来组成了最终的探险队,其他人的工作都致力于提高这次探险的成功几率。三位探险队成员得到的配给食物较多,也不必参加日常的求生活动;剩下的人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获取远是所需的供应品上。飞机失事两个月后,探险队员最后一次出发寻求帮助。在世界上最崎岖的地形上跋涉的天之后,踉踉跄跄的探险队员遇见了一群正在放牛的智利农民。一位探险队员说:“我们的飞机在山里失事了。我是乌拉圭人……”。最终,另外的14名幸存者获救了。
在了解到生还的全过程后,人们对此事颇有些争议。为了生存,要求采用某些极端的、令人不安的做法,幸存者只能以吃他们死去同伴的肉为生。然而他们的故事是历史上最感人的生存戏剧之一,并在皮尔斯·保罗·瑞德(Piers Pau1 Read)的《活着》(Aliue,1974)一书中得以辉煌再现。这是灾难与勇气的故事,也是领导的故事。
安第斯山脉求生的故事大概与日常经验相差太远了,你个人很难从中得出什么领导方面的相关教训。但是,想想安第斯山幸存者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间的平衡、处理群体成员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以及在面对逆境时保持希望不灾。这些问题与我们所在的很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异。我们也可以将安第斯经验看成是群体中非正式领导如何产生的例证。在飞行前,一位名叫、帕拉多的男孩看上去笨拙、羞涩,在体育场和社交场上都是“候补队员”。然而,就是这个似乎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因为他所表现出的勇气、乐观、公正和情感支持,成为所有幸存者中最受爱戴与尊重的人。在安第斯山幸存者中,群体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说服力也是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幸存者们在做出是否要以他们死去同伴的肉为生的痛苦抉择前,进行了极为艰难的讨论,一位橄榄球队员把他的理由说得很清楚:“我知道,如果我的尸体能帮助你们活下来,那么我希望你们能利用它。事实上,如果我的确死了,而你们没有吃我,那么不管那时我在哪儿,我都会回来狠踢你们的屁股。”(Rcad,1974,p.7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