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2009.5.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作者:陈正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广告学系主任 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因搭上了“人肉搜索”快车而得到深度关注的事件层出不穷。从一句无心插柳红遍网络的“很黄很暴力”到为演艺界带来冰雪之灾的“艳照门”,从“周老虎”到“范跑跑”,从四川地震中借助网络披露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到林嘉祥事件的曝光,“人肉搜索”似乎一时间成了道德裁判者手中的尚方宝剑和还原假、恶、丑的照妖镜。个人隐私在“人肉搜索”下无处遁形,凡遭搜索之人,不论受到的是鲜花掌声还是攻击谩骂,他们的正常生活均受到了严重侵扰。 一、“人肉搜索”的产生机制 (一)“人肉搜索”的受众基础 人肉搜索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受众的窥私欲。这是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双方共有的心理特征。 “虚拟我”的消解。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确切身份,都有自己的“自我感受”,这就是“主我”的身份。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人会对“我”产生印象和评价,这就是大概的“客我”。“客我”和“我”的言行举止而差别,也因“客体”不同而感受不同。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尊和虚荣,都希望“主我”和“客我”统一,这也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我们的言行。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虚拟性是网络的显著特征,网络的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了“主我”、“客我”之外的第三重身份——“虚拟我”。 (二)“人肉搜索”的传播基础 1、沉默的螺旋的强大威力 “沉默的螺旋”是有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来的,认为个人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想法,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甚至会遭到攻击,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形成“沉默的螺旋”。网络能通过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确定主导意见;增强意见影响力;维护某种意见的公众性。 2、传播中的“集合行为”的显现。 集合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和无组织的行为。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基础 1、信息不畅,“人肉搜索”弥补现实缺憾。 2、道德敏感,“人肉搜索”激发网民热情。 3、匿名隐身,“人肉搜索”掀起网络风暴。 4、责任模糊,“人肉搜索”触碰伦理底线。 二、人肉搜索的善恶之辩 “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可能会发挥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的同时,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弘扬网络正气,彰显网络正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一盘散沙的网民,一旦聚沙成山,可能形成压垮一切的力量,这股力量一旦失控和异化,将对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引发不正当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人肉搜索”究竟是侵犯隐私权,还是维护知情权?目前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1、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网友们往往以“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出现,用发布网络追杀令、通缉令等行为实现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正义感、泄愤欲”。 2、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人肉搜索”的积极功能表现为:首先,个人情绪的平衡器。其次,社会的安全阀。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有利于新的主导性伦理道德观的建立。 “科技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将其用于不正当目的的人” 三、“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 (一)“人肉搜索”应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为原则。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二)“人肉搜索”应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为前提。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 (三)“人肉搜索”应以加强网站的监督管理为基础。 无论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还是网络信息的接受都应强化“把关意识”,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把关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首先,政府和信息管理部门应当责成网站建立保护上网者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规范,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如在服务条款中严格界定属于威胁、中伤、诽谤、威胁或者是其他有悖社会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网站有义务在“人肉搜索”出现上述行为时,及时主动

文档评论(0)

rpv75l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