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源于春秋时代,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2000余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2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中国的风筝不仅历史悠久,并且还富有很深的寓意。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 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风筝从古代发展到,种类日益增多,花样不断翻新,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彩绘图案纹样,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依照风筝的地域分布,可以把风筝分为北京风筝、潍坊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江南风筝。在风筝文化的不断沉积之中形成的“五大流派”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南有阳江,北有潍坊”鹞但我那时候只知陶醉于放风筝时的乐趣,对我们阳江的风筝文化却没有丝毫的了解。阳江风筝项目200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放飞是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和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阳江风筝制作技艺高超,流传于整个阳江地区,经民间艺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风筝最显著特点是纯手工制作,技艺古朴精湛,以造型美观、形神兼备、工艺精巧、色彩鲜艳、放飞容易、平稳高远而深受喜爱。另外,阳江风筝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内容丰富、造型千姿百态,题材以花、鸟、虫、鱼、兽等动物以及神话、故事、戏曲、小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主,绘画风格以写意中国画为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阳江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灵芝、百足、崖鹰等。如“灵芝”风筝它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设计,以及有声有势的放飞效果,成为真正意义上名副其实的“风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自1986年始连续五年夺得全国金牌,1990年参加海坊第七届国际风筝会,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至今还是全国和国际的名贵作品又如“百足”风筝(又称龙风筝),因其制作工艺独特,放飞效果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能做特技表演,严誉为“阳江活龙”,而其他地方则称“定龙”,此作品在全国也是别具一格的。再如崖鹰风筝,其制作也有独到之处,特别是群鹰串飞或树飞,三五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崖鹰在空中翩翩起舞,左右盘旋,有时还引得真鹰追逐,可谓惟妙惟肖,以假乱真。 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南国风筝竞技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人放飞,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的风筝放飞场。每年重阳节,南国风筝竞技场举风筝比赛。 自年以来,阳江风筝,由于制作耗时费工,做一个金鱼风筝要一天,一个灵芝风筝要3天,一个蜈蚣风筝要半个月,如果巨龙风筝,则要好几个人做足20天。风筝在人们的意识里上不了台面,又被机械化生产价位的产品所替代。因此,阳江风筝制作后继乏人,仅有二、三十人的制作者由于阳江本地的风筝制作还停留在原始作坊阶段,根本无法抵御外来风筝的冲击,制作风筝的专业户也越来越少。于是,“阳江风筝”在阳江的命运,也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国粹一样,成了老年人的专利。千百年来,阳江风筝的制作技艺几乎都是在代际间通过口头传播,耳提面授,并无多少文字记载。如今,年轻一代几乎无人愿意学风筝制作手艺,即使哪天想去放放风筝,也只会想到上街去买,真正自己动手做的已经寥寥无几。 “阳江风筝”项目于2005年被广东省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抢救濒危的阳江风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蓝天上比高竞翔、争奇斗巧。

文档评论(0)

5f2e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