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删除古诗词是“去中国化” 做法很悲哀
前些天中小学开学时,上海的家长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有记者旋即比对了新旧版本,原来新版的删除了不少课文,其中包括旧版中的全部8首古诗。对语文课本的这一“瘦身”,当时便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以余之所见及感觉,似乎对删除古诗词不认同的居多。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也有个明确表态:很不赞成。总书记视这种做法为“去中国化”,指出这“是很悲哀的”。
习总书记的话无疑将一锤定音。北京就立即行动了起来,昨天,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不仅如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也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当然我并不知道,任所长这番表态能否代表官方,且无论是否,旁观人等都该不容置喙。只是讲到民族传统文化嘛,不免想到子曰“过犹不及”的教诲,于是觉得小学教材中到底多少篇古诗词合适,不该“啪”地只是拍一下胸脯,总该经过一个叫做论证的程序。
习总书记显然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词,那句“去中国化”所上升的高度,表达得最清楚不过。的确,古代经典诗词早已烙上了鲜明的“中国化”印记。唐诗、宋词、元曲,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引以为自豪的辉煌成就。上海删除的那8首古诗都是什么?从已知的看,有李白的《夜宿山寺》、白居易的《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还有高鼎的《画》。前几首均出自清朝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是从数万首唐诗中爬梳而成,以其脍炙人口、超越时空,而令其他唐诗选本黯然失色。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惟其脍炙人口、超越时空,才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谁不知?上海为什么要删掉那8首古诗?其市教委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解释,虽然教材里删了,听力材料中却依然保留了,“让学生体验古诗的美妙,但无需背诵识字”。不难看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减负”。但上海一些家长认为:“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其实,蘅塘退士在自序中开宗明义,他编选的目的就是觉得原本的蒙学教材《千家诗》不够严谨,“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而莫能废”,主要是选给小学生的,成人当然也能受用。小学生也许不能理解古诗,但背诵那些“其尤要者”,未必就有多大难度。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等,不是我们过来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难在哪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古代经典诗词琅琅上口的韵律,加上字词搭配的形式结合,诵读之,每每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所以会产生这种魅力,正在于汉语这种单音节的声调语,最适宜运用声音的相似、相异、相错与相间,来构建出这种和谐。这该是“中国化”的最鲜明烙印所在,这种烙印必须得到珍视,像习总书记说的,“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句话讲得很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潮 白)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1、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近200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动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2、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