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doc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老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起始,蕴含了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即:“有”“无”“虚”“实”之美,尚柔之美,自然之美。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有”“无”“虚”“实”之美;尚柔之美;自然之美      老子(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奠基人,所著《老子》一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有着重大的影响。李泽厚曾说:“道家比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老子的审美规律被后代诸多的艺术家转化为永恒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境界,我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有”“无”“虚”“实”之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节)“有”“无”“同出而异名”即为“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二十一章)可见“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有”“无”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不能为感官所感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进而可看到,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道生成万物,又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为自然无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宇宙规律,“有”“无”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虽无“道”之“大”,但也潜移默化地内含了以上诸意。宋徽宗说:“有无一致,利用入,是谓至神。有无相异,在有为体,在无为用,阴阳之运,万物之理也。车之用在运,器之用在盛,室之用在虚,妙用出于至无,变化藏于不累,如鉴无象,因物显照,至人用心,每解乎此。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用。有则实,无则虚,实故能具貌像声色而有质,虚故能运量酬酢而不穷。天地之间,道以器显,故无不废有;器以道妙,故有必归无。”由此可见,“有”“无”反映在纷繁复杂的现象界,便是无形无色的“虚”和有形有色的“实”。   老子认为“天地之始”的“道”是“无”,“万物之母”的“道”也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从道存在的终极意义来说,“无”先于“有”而存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冲”即“虚”的意思,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是无穷无尽。“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车”“器”“室”之用是由“无”显现的,“无”是“有”“实”的母体。“天地之间,其犹橐?a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天地之间充满了犹如风箱一般的虚无,而虚空中又充满了流动的气,正是这种流动的虚无之气,创造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实,可以说老子在“有”“无”“虚”“实”中是更倾向于虚无的,以虚为主,以无为本,追求的是一种“虚无”的审美境界,向峰先生说:“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尚无的,他的美学思想与方法论,也都离不开‘无’甚至以‘无’为美,当然,这个‘无’并非简单地表示没有的空无,而是多层次的‘有’及其存在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态。”美学家宗白华在评论宋元文人山水花鸟画时曾说过,宋元文人山水花鸟画里,“自然生命集于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虚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道……一花一鸟,一树一古,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虚无”是道的生命的自由体现。“道体若虚”“集道惟虚”构成了中国至高无上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对“虚无”的表现形式情有独钟,如中国画论强调“山水之要,宁空无实。”清代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说:“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则实处无不明。”“虚处明则通体皆灵”清代汤贻汾说:“画之空白处乃全局所关。”对于“虚无”美的具体理解延伸到审美意境中,可用虚静、空灵、含蓄、恬淡来概括。何谓“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天地万物间是虚无的,但万物之美都是从虚空中蓬勃生长,只有“虚极静笃”“涤除玄览”即摆脱知与欲对心灵的困扰,才能达到虚静平和的审美意境。何谓“空灵”?陈望衡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提到,“‘无’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空,一是虚,这两者也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