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凉山州风土谚语中民俗文化探究
凉山州风土谚语中民俗文化探究 凉山位居四川西南,南达金沙江,北达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 西临横断山脉。成昆线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州,是“南方丝绸之路”要道
凉山文化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就在这里设置郡县,新中国成立初,凉山州广大彝族地区仍处于奴隶制社会,长期处于封闭、愚昧、落后的状态。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地域封闭,高山峡谷的地貌,自古与外界隔离,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进程,丰富的民俗文化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记录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凉山民俗文化也在风土谚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时令气象
凉山州地处西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湿,冬干,年均气温大致16℃~17℃。海拔相对较高,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大雪纷飞,山下生机勃勃,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形象展现出凉山州的高山峡谷风貌,阶梯状的气候分布
“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九月九,地瓜朽”。六月初六这一天不从事农业活动,这一天地瓜则刚刚熟,小孩子们则相约到山上刨地瓜,到了下个月半的时候,地瓜就开始烂了,大约到九月初九地瓜几乎就没有了,故称朽,即没有了的意思。可见凉山农民对时令的把握和总结恰如其分,对其自身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节俗文化
凉山州节日颇多,反映凉山州节日习俗的风土谚语也不胜枚举。每年的春节,即大年初一,是凉山人的“素食节”,“初一不戒荤,老来要变昏”,这一天的所有饭菜都不能加油,做些清谈的饭菜。素食是凉山州长寿的代名词,一些老年人晚年为了祈求长寿,常年以素食为主,平常人则要求每年戒一天荤,一天不吃荤,则此生长寿无病,也体现了先祖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
“清明不插柳,死了要变狗”。清明节,是凉山人的一大盛宴,这一天活动甚多,其中最普遍的便是煮清明饭、插柳条、挂清等。这一天到来,早上亲朋好友就会聚在一起到山上扫墓,在祖先的坟头插上柳枝,并在柳枝上挂满白色的纸条。下午,家家户户都背上锅碗瓢盆,到有柳树的风景优美的小河边煮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把柳条摘下来编成一个环戴在头上,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七月鬼开门,送上七里香”。农历七月十四日,又称称鬼节或七月半。这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因此这一天凉山各家人从早上开始男人在家打草纸,封包,女人准备饭菜,到夜幕来临时,摆上饭菜,祭祀祖先,然后带上打好的草纸和纸包一起送走老祖先,找一个干净的地方插上七烛香火,依次焚烧草纸和纸包,并要在口中念叨祝福的话,同时又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三、礼仪礼俗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礼仪之邦”,说话有礼,饮食有礼,节俗有礼,婚葬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礼仪渗透在祖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上至国礼,下至俗礼,无不彰显着我国辉煌的民族文化。凉山州的民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并形成独特的风土谚语,流传至今
饮食方面,凉山人比较注重其细节。“一刨金,二刨银,三刨四刨叫花子型”,在吃饭的时候,碗不能放在桌子上,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筷子不能担在碗口上,动筷子往嘴里送饭,筷子擀一至两下是最为礼貌的,第一擀的是金子,第二次擀的是银子,如果擀三次或者四次那就是叫花子类型的了,以此提示在吃饭的时候定要细嚼慢咽,毋要狼吞虎咽,伤害身体是小,丢了面子是大
“饭不过三碗”“茶饭三分饱”出门做客,主人都会为客人盛饭,第一次,第二次欣然接受主人家是十分高兴的。如果不接受或过分推脱,则显得太过拘谨,给主人一种假斯文的感觉,若吃饭超过三碗或更多,则显得粗俗无礼,没有教养。故无论是喝茶还是吃饭都不宜超过三碗,即三分饱,一不显得做作,二不显得粗俗
谚语是人类语言的交际工具,作为短小的民间口头语言形式,谚语显示出其语言的的生动朴实、鲜活风趣、?f理直白、深刻、明晰、极具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揭示其观念信仰、生活习惯、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礼仪礼节、语言特色和文化传统等。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