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写实 多向的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厚的写实 多向的发展.doc

深厚的写实 多向的发展    【摘 要】孙多慈是我国第一代女油画家之一。在绘画史上,虽不能说湮没无闻,却是属于未被真正认识和发掘的一群。对于孙多慈的关注与评说,更多的人则是集中在与其师徐悲鸿的师生恋。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她在艺术上的真正价值。本文通过对孙多慈相关资料的梳理,考察了她在大陆及台湾两地的艺术活动,以进一步认识她的绘画艺术。   【关键词】孙多慈 民国 女油画家 绘画艺术       孙多慈(1912―1975),又名韵君。生于安徽寿县。姐弟三人,其排行老大。自幼聪明好学、酷爱丹青。17岁自安徽省第一女中毕业,因仰慕南方第一学府中央大学名师云集,遂投考中大艺术系。1930年,入中大艺术系旁听。1931年,以绘画百分的成绩考入中大艺术系,深得徐悲鸿的青睐和赏识,后成徐的得意门生,视为衣钵传人。1935年,以高居榜首的荣誉毕业中大,同时出版《孙多慈描集》。卒业中大后,先后在安庆女中、国立英士大学、国立杭州艺专等教授美术。1948年随其夫许绍棣(1899―1980,教育家)出国考察,后定居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先后在台北、香港举办个展;曾应美国国务院之邀两度赴美讲学;也曾应邀赴伊朗举办画展;还赴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系任系主任。1957年获台湾“教育部”美术类金像奖。孙多慈的艺术成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前半生重在大陆,以画作著名;后半生于台湾,致力于艺术教育。      大 陆      1935年,孙多慈于中大毕业之时,中华书局即为其出版《孙多慈描集》。首次展露她在画艺上的不凡禀赋。那些简约而轻淡的炭笔素描,将所有的人体、人像全都画活了。大诗人宗白华(1897―1986)为其作序,称“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前生与造化有约,一经睹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精确,更能表现有味。素描之造诣尤深”;同时期,孙多慈的油画也已画得相当可观,徐悲鸿是重写实的,因此,她在写实方面的致力,超越侪辈而卓然不凡。1935年秋的中国美术会第二届展览会上,孙多慈展出了两幅作品,一幅《木工厂》;另一幅《李家应女士》。徐悲鸿对这两幅画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孙多慈女士之《木工》,明暗适合,结构和谐,轻重相称。写工人生活,民间生活,已为今日责望美术家一致之口号,奈无人肯尝试。孙多慈以一女子而为之,勇气诚可佩。其《李家应女士》幅,轻描淡写,着笔不多,自然雅洁”。[1]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孙多慈的油画《石子工》,不仅入选付展,还被选入出版《第二次全国美展画选》中,这是一项荣誉,也是当时青年画家求之难得的。   在抗战期间,孙多慈避敌于浙南的丛山中。油画已不多作,着力于中国画的研究。拜吕凤子(1885―1959)为师习书法、绘山水。书颇得黄庭坚(1045―1105)余韵,笔力相当挺秀。1947年在上海慈淑大楼举办个人画展。李苦禅(1899―1983)、吴作人(1908―1997)等画坛名家,纷纷前来参观,并对画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东南日报》等也发表大量报道和评介文章。其中油画《黄季宽先生骑像》形神毕现;国画《松岩》笔意苍老。孙多慈本是学西画出身之人。她的西画是纯粹的正统派,赋色沉着,笔法细腻,给人以一种庄严深邃的感觉。而绘中国画,却又能应用西画原理来改良。正如宗白华所言:“引中画更近自然,恢复踏实的形体感。未尝不是中画发展的一条新路。”[2]孙多慈虽将中国画引入写实的境界,却又对中画那种潇洒的诗意;高远的气韵仍能尽量的保存。      台 湾      从孙多慈成长历程来探讨她艺术观的发展过程,迁居台湾则是她生命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   她把徐悲鸿的写实功力、中大艺术系的画风带进台湾,在台湾数她第一把交椅。然而较之徐,在思想上,孙要比徐开朗得多。她不但接受而且热爱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高更(Paul Ganguin),也容纳了徐悲鸿笔下所不齿的马蒂斯(Henri Matissel)。所以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尤其是油画,我们能明显的看到风格上的变化。在用笔上变得跳跃、松秀而灵动;色调也斑斓多姿;技法上具备了印象派对瞬间光影变化与内心感觉的捕捉。   1951年早春,孙多慈在当年台北师范大学美术社隔壁一座二楼上举办个展,也是她在迁台后的第一个画展。素描油画都极精彩,尤以几幅小孩、少女和老翁的素描画像,俱能一一传神,与早期《孙多慈描集》更有进境。随后,又在香港举办画展。展品有国画五十余幅,油画水彩二三十幅,素描十余幅,还有若干幅的书法。这时期的孙多慈可以说已到了成熟之境。想是游学欧美之后受到印象派作品的影响。对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已有了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西画造诣固然高,国画的笔法也已脱离了老师徐悲鸿窠臼,而独树一帜,能做多方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