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的“结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藏的“结构”.doc

深藏的“结构”   “回到弗洛伊德!”   这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1901-1981)提出的口号,正是在这一主张的基础上,他创建了法兰西精神分析学派――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从而将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推向了后现代阶段。拉康的影响远不仅限于心理学学科,更渗透到了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日益增大,以至于有人将其评价为“笛卡尔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见、视野最广的欧洲思想家”。   拉康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商家庭,他早慧而好学,在中学里教师们甚至害怕去给他上课。18岁那年他考上了巴黎医学院,25岁专攻精神病学,31岁完成了博士论文《妄想狂精神病及其与性格的关系》,这篇文章对达利等人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1936年,他在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提交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的论文,该文提出了关于主体心理发展最初阶段的理论,确立了拉康在精神分析学中的地位。此后,他一面作为巴黎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每天接待大量病人,一面继续他的教学和学术探索。1953年拉康与其他人组成了法兰西精神分析学会,由于他的见解的异端性,这一协会长期得不到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承认。同年9月,他在罗马大学发表了《精神分析学中的言语和语言的作用和领域》的长篇报告(即著名的“罗马报告”),标志着“拉康学派”的诞生。在这篇宣言中,他提出了“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尖锐地批评了正统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种种流行观点,系统地提出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拉康筹办了个人形式的研讨班,由他本人主讲,这一形式持续了30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其后半生,他创办了巴黎弗洛伊德学院,成为传播其思想的中心,同时他的思想继续发展并逐渐转向后现代主义,这种理论的创造力一直保持到他逝世的时刻。纵观拉康的一生,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实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法兰西化,并且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第一个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哲学根基。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法国思想界,弥散着一种“令人激动而又带有些许狂放”的时代氛围,一群人文知识分子住在巴黎相隔不远的几个街区,他们中有萨特、加缪、列维一施特劳斯、阿尔都塞、德里达、西蒙?波伏娃、梅洛一庞蒂、乔伊斯等人,拉康与他们交往频繁。这是一个思想驰骋的年代,可以说,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人文学术的面貌相当一部分是由他们所塑造的。拉康在这一时期也非常高产,写出了一大批经典之作。1955年,他在自己的研讨班上分析了美国作家爱伦?坡(1809-1849)的小说《窃信案》,这是对文本的结构主义分析的典型。尽管拉康的作品一向以晦涩著称,但这一篇分析文字却饶有趣味,于活泼生动之中见犀利深刻。   小说《窃信案》是一个构思精巧的侦探故事。王后收到一封密信,国王突然回来,王后在匆忙之间只好把信堂而皇之地倒扣在桌子上,希望这样反而不致引起疑心。恰好这时大臣前来,他发现了这封信并察觉了王后的慌张,于是他用外表相像的另一封信换走了那封密信,由于国王在场,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封信被窃。之后,王后命令警长找回这封信,警长仔细搜查了大臣的住宅,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只有求助于业余侦探杜宾。杜宾经过推理,认定大臣一定会将信藏在明处,因此只身造访大臣住宅,果然密信经过伪装随便插在壁炉架上挂着的袋子里。他在次日再次造访,巧妙引开大臣的注意力并拿走密信,又在原处放了一封相似的信。   拉康指出,这个故事揭示了一种“结构的重演”。这里出现了两个类似的场景,每一场景中部有三个主体进行着观看,为了方便说明,我们画出示意图(见下图)。      图所示,主体Ⅰ什么也没有看到;而主体Ⅱ看到了主体Ⅰ没有看见的东西,并且看到了这个人被隐藏的秘密所欺骗;而主体Ⅲ看到了前两者所想要隐藏的东西,并成功地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拉康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以上三者在结构中的角色,他将前两者比作“鸵鸟”:“第二个参加者自以为有隐身术,因为第一个将头埋在了沙中,然而第二个参加者却让第三个参加者安安定定地在背后拔它的羽毛。”这很像中国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拉康将小说中“被窃的信”视为一个“纯粹的能指”,也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隐喻。因为“信”这个单词无论在英语还是法语中还有“字母”、“文字”的含义,因此小说中的“信”隐喻了语言中的无意识结构。“信”作为动态的“能指”在其“所指”的意义链上不断地滑动,并且在两个场景自动地重复着相同的运动轨迹,在其重复的过程中主体是无意识的。在整个故事中,信本身的内容并不重要,无论它是情书或是密谋信、告密信还是求救信,而重要的是它对主体的制约作用。拉康指出,“恰恰是那封信和它的转手制约着这些主体的角色和出场方式。如果它‘被搁置’,他们就会遭受失信的痛苦。因为要从信的阴影下通过,他们却成了它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