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优雅和疯癫的临界线上.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走在优雅和疯癫的临界线上.doc

游走在优雅和疯癫的临界线上   名门之后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知识贵族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毕业于剑桥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和传记作家。他在担任《康希尔杂志》主编期间曾慧眼支持过哈代、斯蒂文生、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创作,还主编过《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的前26卷,撰写过18世纪的英国思想史和文学史,被英国政府授予爵士称号。莱斯利?斯蒂芬最初娶了小说家萨克雷的小女儿哈丽特为妻,哈丽特不幸病逝后,续娶朱莉亚?达克沃斯为妻。弗吉尼亚的母亲朱莉亚?斯蒂芬是英印混血儿,这个家族的女性以惊人的美貌著称,弗吉尼亚多少也遗传了她们的美丽。   出身名门的弗吉尼亚并不曾拥有人们想象中的幸福童年,这一点,从她后来的诸多作品中就可窥见一斑。她的父亲和母亲之前都有过一段婚姻,经历丧偶之痛后,二人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这个新家庭中的孩子分别来自于三段婚姻:斯蒂芬夫妇比他们的自己的4个孩子年长很多,以至于弗吉尼亚感觉自己像是在祖父母家中长大一样。   这个九口之家的复杂家庭关系、家中两群年龄和性格不同的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弗吉尼亚的性格,乃至她后来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弗吉尼亚出生时已接近十九世纪的尾声,但她的家庭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家庭,对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天性喜爱冒险和革新的弗吉尼亚很反感,而且同母异父的两位哥哥对小弗吉尼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她在《存在的瞬间》中如此写到:“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不幸的小鱼与一只巨大而骚动的鲨鱼关在同一个水槽里。”   根据弗吉尼亚的回忆,她印象最深刻、最快活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在伦敦家中的日子,而是在康沃尔度过的夏日时光。1895年之前,弗吉尼亚一家每年都在康沃尔的圣艾维斯度夏,他们家的房子俯视着波特敏斯特海湾。这里的美妙风光,尤其是海上的灯塔,唤起了弗吉尼亚对美的最初感受,她赞叹这是一个“袖珍天堂”。在她后来创作的小说中,如《海浪》、《到灯塔去》,都可以看到圣艾维斯的影子。   弗吉尼亚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莱斯利?斯蒂芬是一位男权思想极为严重的家长,他为儿子提供在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却将女儿留在家中,零碎地接受一些教育。在这个大家庭中,弗吉尼亚并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既是一个极度渴求知识的“学生”,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务,俨然一个“小管家”。   1895年,弗吉尼亚的母亲逝世,这对仅仅13岁的小弗吉尼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她整日以泪洗面,首度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然而此时父亲却没有给予年幼的孩子必要的温情与安慰。两年后,同母异父的姐姐怀着身孕死去,1904年父亲也去世了。短短的时间里,弗吉尼亚必须承受几位亲人相继离世的打击,导致她几次出现精神崩溃,甚至试图跳窗自杀。弗吉尼亚一生始终都没有走出双亲死亡的阴影,她试图向他们证明自己的存在。      释放自我      虽然弗吉尼亚从未接受过正式教育,但她家学渊源深厚,才华出众,如同收割机般“吞噬”父亲丰富的藏书。弗吉尼亚家中常常名流云集,她总在一旁聆听他们谈论文学和哲学,在孩提时代便结识了大名鼎鼎的作家托马斯?哈代,乔治?梅瑞狄斯,以及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莱斯利在读书方面给女儿的唯一教导是“阅读你喜欢的书,是因为你喜欢它,绝不要假装赞赏你并不赞赏的东西”,而在写作上则建议“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尽可能清晰地写,准确地写出你的意思”。这两句话让弗吉尼亚终生受益。   弗吉尼亚和姐姐文尼莎的关系很好,文尼莎从小立志要成为画家,而弗吉尼亚也立志要成为作家。值得一提的是,弗吉尼亚婚后在家中成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而文尼莎参与了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书籍的封面设计,可以说最终两人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杰出的艺术家。   1904年,弗吉尼亚离开海德公园的旧宅,不仅获得新生般的自由,还结识了一批知识精英,对于弗吉尼亚来说,能够与这样一批“欧洲的金脑”交流艺术,切磋文学,无疑是受益匪浅的。由此,她的文学写作别开生面,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意识流小说。   随着作品的不断出版,弗吉尼亚声誉日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但她视写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行动,她奉行“匿名哲学”,坚守“局外人立场”,拒绝来自社会团体和学术界的褒奖,比如,她不接受剑桥大学的克拉克讲座和荣誉学术会员称号,也不接受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10月29日,弗吉尼亚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愿变得‘著名’、‘伟大’。我要继续冒险,继续变化,开阔思想和眼界,拒绝被打上戳记和纳入模式。重要的是要释放自我:让它不受制约地找到自己的空间。”      同性之爱      弗吉尼亚一生都有严重的精神疾患,每当她必须承受莫大压力时,就会出现精神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